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

发布时间:2020-10-01 19:04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河流遍布,在众多的河流中以长江和黄河为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整个先秦时期黄河水患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量的田地、房屋被毁,人们流离失所、居无定处,水灾之后还有瘟疫和饥荒,百姓忍无可忍往往揭竿起义,发生社会动荡,神州大地出现了一幕幕人间惨剧。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时期黄河水患灾害史料的分析、总结,探讨夏、商、周三代黄河水患发生的具体原因,归纳出这一时期人们对于黄河的治理方法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为今天的抗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借鉴和依据。本文共分为四章,即: 第一章,先秦时期黄河水患研究述论。对目前国内关于夏商周三代黄河水患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论述,一方面掌握了国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国内对于此课题研究的薄弱环节,为深入研究找到一个切入点。 第二章,夏代治水。在本章中,通过侧重研究夏代初年的大禹治水发现:在气候、天体运动以及上古先民不当的改造自然活动的共同作用以及动植物化石的佐证下,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黄河水灾泛滥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上古先民采取了以堵为主的办法治理水灾没有取得成功,直到大禹采用疏导方法,黄河才最终回归河道。与此同时,上古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还学会将房屋建于高地以躲避洪水侵袭,而国家则散发粮食、播种粮谷、教民自救,可以说这是整个原始社会末期的一次集体性活动,体现了当时最高的社会生产力。这场耗时长久的治水也加速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进程,最终,大禹成功的治理了黄河水患也帮助他成功的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 第三章,商代治水。在本章中,通过考察殷商时期的考古资料、甲骨文资料和当时的气候水文特点、动植物化石发现:商代是一个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朝代,这些自然灾害也引起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而其中黄河水患对于商朝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历史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商都之所以多次迁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黄河水淹古都,通过考证我也发现:此时,众多的防灾、减灾措施成了这一时期防治黄河水患的主要工作。这些措施包括上面已经提到过的迁都,还有兴修水利沟洫、观测天象利用巫术救灾以及利用日常经验储粮备荒防灾等等。可以说,后世历朝历代针对黄河水患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几乎都是在商朝治理措施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我对于殷商时期黄河水患的研究,今天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第四章,周代治水。在本章中,我不仅考察了气候、植被等自然原因对于黄河水患的影响,同时还着重于社会原因对于黄河水患的影响,特别是战争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黄河水灾。相对于前代,两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天灾人祸频繁发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和铁制工具的应用,各诸侯国为了维护统治,对于水利设施的积极建设,百姓对于黄河水患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听天由命,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经过了千百年来人民在农业生产中丰富经验的积累以及与天文学知识的结合,众多的天文历法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各诸侯国对于黄河水患重要性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后来的争霸战争中能否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此看来,黄河水患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从另外一个方面促进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最终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统一了整个中国。
【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K2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对黄河水灾的分类研究
        (一) 有关夏代黄河的研究
        (二) 有关商代黄河的研究
        (三) 有关周代黄河的研究
第二章 夏代治水
    一、洪水成因
        (一) 自然原因
            1. 气候因素
            2. 动物化石
            3. 植物化石
            4. 天体运动——九星地心汇聚
        (二) 社会原因
            1. 相对传说时代的人口增长
            2. 上古时期的粗放式经营
    二、夏代黄河的治理措施
        (一) 躲避洪水
        (二) 疏导黄河,治水除害
        (三) 散发粮食,救济灾民
        (四) 播种粮谷,教民自救
第三章 商代治水
    一、水患发生的原因
        (一) 自然原因
            1. 气候因素
            2. 水文情况
            3. 亚热带动植物化石
    二、殷人的防灾、减灾措施
        (一) 迁都
        (二) 兴修水利,沟洫灌溉
        (三) 观测天象、巫术救灾
        (四) 储粮备荒和日常经验防灾
第四章 两周时代的治水
    一、水患成因
        (一) 自然原因
            1. 气候因素
            2. 植被资源
        (二) 社会原因
            1. 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两周时期黄河水患的治理措施
        (一) 修建堤坝
        (二) 兴修水利
        (三) 天气预测和制定历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光;西周时期的自然灾害及特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许清海,阳小兰,郑振华,王瑞君,丁小燕,梁文栋;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河道治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3 黄春长;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4 任美锷;4 280 a B.P.太行山大地震与大禹治水后(4 070 a B.P.)的黄河下游河道[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5 王若柏;黄河北流河道变迁与史前的灾害事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6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殷鸿福;;江汉平原近3000年来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7 钮仲勋;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J];地理研究;1986年01期

8 李长安,黄俊华,张玉芬,郭广猛;黄河上游末次冰盛期古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J];地球科学;2002年04期

9 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J];第四纪研究;2005年06期

10 李鄂荣;我国古代黄河水利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2831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831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d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