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黑火药的故乡,早在唐末即有使用火器的纪录,经宋元直至明中叶六百余年的发展,已是种类繁多,但基本停留在火门枪阶段。自明正德朝起,以佛郎机、红衣大炮等为代表的西方火器传入,促使中国发生了一场军事革命,康熙中叶以后,曾经吸收西方技术的中国火器再发展陷入停滞,直到150年后鸦片战争爆发,国门洞开,接受第二次东渐之西学。清代火器发展史正好跨越了这两个时间节点,对其进行研究,既有助于厘清中国火器发展脉络,又有助于明确中西方差距根源。因此,本文尝试对清代火器形制、技术、配备、训练、应用等情况沿革做一梳理,将其与明代及西方同期火器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以求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对中国火器难以走上自主创新道路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以火器形制为中心,主要从类别、倍径、重量、射程、弹药比、辅助器械等方面着手,尽可能对清代火枪、火炮性能进行具体分析,并与明代及西方同期火器发展情况进行比较,认为清代确实在延续晚明军事革命,其火器各项性能指标均较明代有所进步,至少更具实用性;至康熙中叶,清廷基本从形式上消化了西欧16—17世纪火器技术,其后二者在发展方向上各有侧重;从纸面数据上看,直到19世纪初,西方火器各项性能指标虽领先清廷,但二者仍同处前膛黑火药时代,并无代差。第二章以火器制造技术、装备情况、训练方式为中心,沿时间线分类梳理,认为清前期火器制造技术多沿袭明代,与同期西方相比,知识理论欠缺尚不显著,主要表现为生产工艺的落后。从火器装备情况上看,及至康雍之际,清军平均火器化比例已与明末京军相当,作战部队犹有过之;其所装备之火枪经历了从兵丁鸟枪到赞巴拉特鸟枪再到抬枪的演变;火炮则从红衣大炮等中、重型向子母、劈山等轻型化方向发展,且有与火枪合流之趋势,因此,清军火力强度往往略逊于西方次级作战单位。从训练方式上看,清代虽有多兵种配合之大阅,但其日常操演仍以打靶准头为要,忽视组织纪律训练,此认识不但不及西方,连明代戚家军也不如。第三章以清军西征准噶尔及大小金川之役为中心,着重探讨清代火器战时应用与发展趋势间的互动,经过梳理,认为与游牧民族的乌兰布通之战促使清军建立火器营,开始操演火器方阵,至昭莫多之战基本成熟,发展出步骑炮协同战术,以适应草原沙漠环境。与山民土司的大小金川之役促使清军更加重视个人勇武,设立健锐营,着力提高单兵火器威力,以与山地丛林环境相适应,原有方阵战术陷入停滞。综合来看,发轫于明中叶的军事革命以中国传统火器全面没落而告终,至康熙中叶已基本西方化。相比之下,清代火器在各项性能指标上较明代有所进步,至少在18世纪初,与西方亦无甚差距。但清代火器在基础理论与战术理论上停滞不前,甚至较明末有所退步,其后发展显得后劲不足。事实上,中西火器发展道路之别在于对其功用理解之别,中国以新式火器代替传统弓矢,将其嫁接在固有体系上加以改造,“中体西用”思想早已有之;西方则以火器为核心引发军事革命,“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社会变革。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560-09;K249
【文章目录】: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1.原始文献
2.专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火器形制
(一)火枪
1.火绳枪
2.燧发枪
(二)火炮
1.长管炮
2.臼炮
(三)辅助器械
第二章 火器制造、配备与训练
(一)火器制造
(二)火器配备
(三)训练则例
第三章 火器应用实例
(一)草原大漠作战——火器方阵的发展
(二)山地丛林作战——个人勇武的复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火枪与账簿》[J];新民周刊;2017年04期
2 许二斌;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西方学者对军事革命问题的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04期
3 梁必骎,王保存,陈伯江;《新军事革命纵横谈》之二——透视历史上发生的军事革命[J];国防科技;2002年02期
4 陈跃红;基于新型武器运用 美国三大现行国防原则之一——美国人眼中的军事革命[J];国际展望;2001年01期
5 张妍;简析信息军事革命[J];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11期
6 陈伯江;信息时代的军事革命——美国高级将领访谈录[J];领导文萃;1999年10期
7 张召忠;军事革命及其对未来海军发展的影响[J];战略与管理;1996年06期
8 王寿云;迎接军事革命的挑战[J];军事系统工程;1994年03期
9 游光荣 ,李伯亭;新技术革命浪潮下的军事革命[J];中国科技信息;1995年11期
10 陈伯江;;阿富汗战争与军事革命(一)[J];英语沙龙;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二斌;14-17世纪欧洲的军事革命与社会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珏;清代火器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宇浩;“军事革命”与英国内战中的保守性军事策略(1642-1645)[D];南京大学;2018年
3 高相国;“威慑”与“遏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中锋;新军事变革的国际政治效应[D];吉林大学;2006年
5 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彭永;中西近代军事革命差异表现及成因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7 周静;1949年前国民党军队学习外军的历程与改革[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850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85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