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崤函古道与丝绸之路
发布时间:2021-01-29 19:21
在隋唐丝绸之路交通格局下,崤函古道因其承担着丝绸之路由长安向洛阳及其以东延长和由洛阳往西域、亚欧的经贸文化交流的重任而充满巨大的活力。崤函地区是隋唐蚕桑丝织业重要产地和供货地之一。崤函古道沿线考古遗迹反映了崤函地区中外文化内在的交流与交融,亦导致崤函民俗生态人文色彩的斑斓。
【文章来源】: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9(02)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虢国墓地出土龙蚕形玉
0 三门峡出土唐黑釉白斑花口执壶
与前代相比,隋唐丝绸之路不仅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在道路交通开拓上也有空前的成就。陆上丝绸之路方面,据裴矩《西域图记》记载,隋时通往西方的道路“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过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缘绿洲西进,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两条绿洲路,即汉代以来有名的丝绸之路。北道则是越过戈壁沙漠,沿天山北麓西行的道路,即贯通蒙古高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是史籍首次记载。三条道路,最终都到达波斯、东罗马,其间经过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诸国。草原丝绸之路的提出,增加一种新的选择,反映了丝绸之路的新发展。[1]唐代丝绸之路大都沿袭隋之三道,但总体上又有很大的发展。贞元时宰相贾耽《皇华四达记》记载唐代对外交通线路:“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2]七条道路中四条属于陆上丝绸之路,都可以通达长安和洛阳。其次,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前揭《皇华四达记》的唐代七条道路有三条为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南海、东海两个方向。海上丝绸之路由来已久。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隋开皇年间又于潼关以西开凿广通渠三百里,由洛阳西上长安的水运,可以西溯黄河,经三门峡至渭口,转入广通渠直达大兴城中。大运河水系交通贯通南北,不仅使南北物资得以漕运交流,而且使陆上丝绸之路由洛阳向东南、东北两方向延伸到了富饶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实现了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结,从而使丝绸之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体系,极大方便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本来就交通便利的东都洛阳,因此变得更加四通八达,一跃成为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成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唐后期,由于战乱和经济重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蕃戎乘舋,侵败封略,道路梗绝,往来不通”[3]。唐廷采取海上贸易开放政策,作为突破陆地交通的新举措,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1985年,考古学家在三门峡粮食局唐张弘庆墓中出土一件青釉瓷扁壶(见图1),通高19厘米,口径3.5厘米—4.7厘米,上扁下圆,口呈盅形,上置伞状盖,弧肩起凸棱,作皮囊缝合状,左右两肩下各贴塑两个穿鼻,用以贯穿革带,携带背负。器身饰刻画暗纹花卉。通体施淡青色釉,清釉莹莹,釉质细润,青翠欲滴。[4]2002年,庙底沟M198唐墓又出土1件绿釉背壶(见图2),半圆形直口,宽平折沿,方圆唇,直颈,圆肩,瓜棱状鼓腹,肩及下腹有对称的四个桥形钮,通高19.2厘米,施绿釉,杂有白釉和黄彩。[5]陕县唐墓亦出土青釉穿带壶,高22厘米,唇口,高直领,圆肩,扁腹,两侧内凹,肩及下腹部饰有对称的四个桥形系,器身施青绿色,匀净光润。[6]扁壶又被称为背壶、穿带壶和携壶,盛唐开始出现在唐代瓷器中,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表明它的出现是外来文化传播的结果。有研究者指出,张弘庆墓青釉瓷扁壶的盖子和杯口的整个形式与埃及出土的一件扁壶非常相似,而盖子的莲蓬式造型已非常中国化。[7]还有学者认为:“这件扁壶是模仿西亚的皮囊制作成的。其原型皮囊,在唐代由长安通向里海之滨的安都奥克的丝绸古道上出现,是商队和旅行家必备的饮器。没有这种耐损的容器,奔驰在丝路上的人们就有丧生的危险。当然,也不排除这种皮囊有可能贮存吐鲁番和波斯的葡萄美酒,行者用以解除旅途的疲惫之苦。”[8]据鉴定,这件瓷扁壶为唐代前期越窑产品,窑口在今宁波西边上林湖一带。除扁壶外,张弘庆墓出土的还有1件青瓷碟。1994年,在三门峡印染厂唐墓出土有1件青釉唾盂。2001年,三门峡电业局住宅区唐墓出土1件青釉花口碗。[6]崤函地区是河南出土越窑产品较为集中的地区,反映了越窑瓷器在崤函地区的运输及传播。而明显含有西亚风尚的越窑扁壶的出土,证明位于丝绸之路西端的西亚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曾在宁绍平原流播,其形制风格为当地窑工熟稔而巧妙利用,制成瓷质的扁壶,或随着旅行者,或通过大运河被带到陕州,引起崤函吏民的赏怡。这无疑从一个侧面透露了崤函古道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史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南三门峡唐代清河夫人吴傅氏墓发掘简报[J]. 史智民,上官荣光,祝晓东,张雪娇.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9(24)
[2]灵宝市文物管理所藏部分铜镜[J]. 胡小平. 中原文物. 2009(03)
[3]论虢国社会经济的发展[J]. 李久昌.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4]三门峡三里桥村11号唐墓[J]. 胡焕英. 中原文物. 2003(03)
[5]陶瓷之路与丝绸古道的连接点[J]. 贾峨. 江西文物. 1991(04)
[6]三门峡市两座唐墓发掘简报[J]. 宁景通. 华夏考古. 1989(03)
[7]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高昌唐西州的蚕桑丝织业[J]. 陈良文. 敦煌学辑刊. 1987(01)
[8]一九五六年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唐墓葬发掘简报[J]. 俞伟超. 考古通讯. 1957(04)
[9]中国最近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J]. 夏鼐. 考古学报. 1957(02)
本文编号:3007459
【文章来源】: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9(02)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虢国墓地出土龙蚕形玉
0 三门峡出土唐黑釉白斑花口执壶
与前代相比,隋唐丝绸之路不仅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在道路交通开拓上也有空前的成就。陆上丝绸之路方面,据裴矩《西域图记》记载,隋时通往西方的道路“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过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缘绿洲西进,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两条绿洲路,即汉代以来有名的丝绸之路。北道则是越过戈壁沙漠,沿天山北麓西行的道路,即贯通蒙古高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是史籍首次记载。三条道路,最终都到达波斯、东罗马,其间经过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诸国。草原丝绸之路的提出,增加一种新的选择,反映了丝绸之路的新发展。[1]唐代丝绸之路大都沿袭隋之三道,但总体上又有很大的发展。贞元时宰相贾耽《皇华四达记》记载唐代对外交通线路:“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2]七条道路中四条属于陆上丝绸之路,都可以通达长安和洛阳。其次,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前揭《皇华四达记》的唐代七条道路有三条为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南海、东海两个方向。海上丝绸之路由来已久。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隋开皇年间又于潼关以西开凿广通渠三百里,由洛阳西上长安的水运,可以西溯黄河,经三门峡至渭口,转入广通渠直达大兴城中。大运河水系交通贯通南北,不仅使南北物资得以漕运交流,而且使陆上丝绸之路由洛阳向东南、东北两方向延伸到了富饶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实现了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结,从而使丝绸之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体系,极大方便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本来就交通便利的东都洛阳,因此变得更加四通八达,一跃成为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成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唐后期,由于战乱和经济重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蕃戎乘舋,侵败封略,道路梗绝,往来不通”[3]。唐廷采取海上贸易开放政策,作为突破陆地交通的新举措,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1985年,考古学家在三门峡粮食局唐张弘庆墓中出土一件青釉瓷扁壶(见图1),通高19厘米,口径3.5厘米—4.7厘米,上扁下圆,口呈盅形,上置伞状盖,弧肩起凸棱,作皮囊缝合状,左右两肩下各贴塑两个穿鼻,用以贯穿革带,携带背负。器身饰刻画暗纹花卉。通体施淡青色釉,清釉莹莹,釉质细润,青翠欲滴。[4]2002年,庙底沟M198唐墓又出土1件绿釉背壶(见图2),半圆形直口,宽平折沿,方圆唇,直颈,圆肩,瓜棱状鼓腹,肩及下腹有对称的四个桥形钮,通高19.2厘米,施绿釉,杂有白釉和黄彩。[5]陕县唐墓亦出土青釉穿带壶,高22厘米,唇口,高直领,圆肩,扁腹,两侧内凹,肩及下腹部饰有对称的四个桥形系,器身施青绿色,匀净光润。[6]扁壶又被称为背壶、穿带壶和携壶,盛唐开始出现在唐代瓷器中,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表明它的出现是外来文化传播的结果。有研究者指出,张弘庆墓青釉瓷扁壶的盖子和杯口的整个形式与埃及出土的一件扁壶非常相似,而盖子的莲蓬式造型已非常中国化。[7]还有学者认为:“这件扁壶是模仿西亚的皮囊制作成的。其原型皮囊,在唐代由长安通向里海之滨的安都奥克的丝绸古道上出现,是商队和旅行家必备的饮器。没有这种耐损的容器,奔驰在丝路上的人们就有丧生的危险。当然,也不排除这种皮囊有可能贮存吐鲁番和波斯的葡萄美酒,行者用以解除旅途的疲惫之苦。”[8]据鉴定,这件瓷扁壶为唐代前期越窑产品,窑口在今宁波西边上林湖一带。除扁壶外,张弘庆墓出土的还有1件青瓷碟。1994年,在三门峡印染厂唐墓出土有1件青釉唾盂。2001年,三门峡电业局住宅区唐墓出土1件青釉花口碗。[6]崤函地区是河南出土越窑产品较为集中的地区,反映了越窑瓷器在崤函地区的运输及传播。而明显含有西亚风尚的越窑扁壶的出土,证明位于丝绸之路西端的西亚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曾在宁绍平原流播,其形制风格为当地窑工熟稔而巧妙利用,制成瓷质的扁壶,或随着旅行者,或通过大运河被带到陕州,引起崤函吏民的赏怡。这无疑从一个侧面透露了崤函古道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史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南三门峡唐代清河夫人吴傅氏墓发掘简报[J]. 史智民,上官荣光,祝晓东,张雪娇.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9(24)
[2]灵宝市文物管理所藏部分铜镜[J]. 胡小平. 中原文物. 2009(03)
[3]论虢国社会经济的发展[J]. 李久昌.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4]三门峡三里桥村11号唐墓[J]. 胡焕英. 中原文物. 2003(03)
[5]陶瓷之路与丝绸古道的连接点[J]. 贾峨. 江西文物. 1991(04)
[6]三门峡市两座唐墓发掘简报[J]. 宁景通. 华夏考古. 1989(03)
[7]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高昌唐西州的蚕桑丝织业[J]. 陈良文. 敦煌学辑刊. 1987(01)
[8]一九五六年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唐墓葬发掘简报[J]. 俞伟超. 考古通讯. 1957(04)
[9]中国最近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J]. 夏鼐. 考古学报. 1957(02)
本文编号:3007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00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