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重构与社会变迁:土改中的怨恨动员研究(1946-1952)
发布时间:2017-04-13 19:21
本文关键词:观念重构与社会变迁:土改中的怨恨动员研究(1946-1952),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中国近代的革命史上,农民是影响革命走势的关键力量。而农民本身却既可能是现存秩序的坚定拥护者,又可能是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和主要力量。因此,如何把农民动员起来,使其成为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中,中共看准了土地在农村中的关键地位,通过在农村中发动土地改革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由于对土改动力的认知不同,中外学者对本应十分明了的土改进程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国内学者由于过多地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多难以跳出“革命”视野,而国外学者却因为对事件背后的“操控力量”的过度挖掘,往往致使其无视当时社会的具体变迁,二者均易造成解释的偏颇。本文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危机日重,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局面,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承受着社会各阶层转嫁的压力,农村传统的道义经济体系开始失去其功效,农民怨恨逐渐累积。中共认清了农村互助系统失效这一契机,利用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发动他们进行土地革命,一举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同时,实现了中共改造农村社会、掌控农村政权的目标。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分析农村重重的社会危机对农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农民的应对。近代以来,中国面对的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这些压力的绝大部分必须由农村消化。这导致农民承担的压力日重,破产的威胁日增,怨恨日积月累,然而农民却最终屈从于传统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怨恨特征进行分析。 第二章主要讲述中共整合怨恨,改造农民观念的过程。要使农民成为积极行动的个体,就必须将他们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中共在建立武装保障和许诺利益后,通过用革命的语言重新解释农村社会的危机,成功建构出对立阶级的同时,实现了观念植入。 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共导演的斗争大戏,分析中共的动员策略及各阶层的不同应对。工作队依据中央对情况的设定在土改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地富和积极分子,再邀集农民营造氛围,随后展开斗争。由于阶层间利益存在明显差异,各阶层在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最后一章主要分析怨恨动员对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怨恨在提升斗争烈度,宣示政权力量的同时,对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农民心理及观念造成了持久影响。
【关键词】:土改 怨恨 政治动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01
【目录】:
- 内容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6
- 一、研究意义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 传统社会中的农民怨恨16-38
- 一、道义背离引发农民怨恨16-31
- 二、传统观念影响怨恨聚集31-38
- 第二章 中共对农民怨恨的认识与整合38-49
- 一、总体认识39-41
- 二、行动方略41-47
- 小结 怨恨整合的技术47-49
- 第三章 运动场景中的怨恨力量展示与调整49-73
- 一、斗争的剧本化展开49-65
- 二、斗争过程中各阶层的应对及其目标65-71
- 小结 斗争的动员机制71-73
- 第四章 土改运动的效果73-78
- 一、怨恨动员的效果73-75
- 二、社会变迁的表现75-78
- 结语78-80
- 参考文献80-83
- 后记8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常顺;城市接管中的社会动员(1949.5-1952.12)[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观念重构与社会变迁:土改中的怨恨动员研究(1946-1952),,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0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