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汉书》引《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2:17

  本文关键词:《汉书》引《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历来关于典籍中引用《诗经》的研究成果甚多,本文即以《汉书》为切入点,探讨其中引用《诗经》的特点,进而分析《诗经》发展到汉代时期所处的地位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所以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的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中的“引《诗》”概念加以界定,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汉书》和《诗经》的版本问题作出说明,明确所参照的版本;简要介绍本课题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从而明确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以便于更好地将课题进行下去;阐释本论文在前人基础上的进步之处,让人对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本论文的写作特点都有大致的了解。 第一章从引《诗》篇章、引《诗》场合与用意、《汉书》各体例引《诗》、引《诗》者的身份和《诗经》功能四个部分来分析《汉书》引《诗经》的特点。第二章是从第一章的分析中可以反映《汉书》的诗学观念,这与先秦时期的诗学观念有着很大不同。第三章其原因做由内到外的梳理,《诗经》语言上的规整、诗乐分离的现状、《诗经》的诗教功能以及《诗经》抒情方式的含蓄的特点,这些都是《诗经》到了汉代,能够在《汉书》中呈现不一样风采的内部原因。除此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察举制的逐渐盛行、官学与私学的兴盛都是汉代《诗经》学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最后在总论中,对《汉书》中引用《诗经》现象所揭示出的本质加以概括:《诗经》发展到汉代,经典化和经学化倾向有了明显加强,《诗经》已成为为我所用的社会政治中的使用工具。附录立足于《汉书》中引用《诗经》的句子做分析,在每一条的下面都对所引具体诗句、出处、引用的场合以及在《诗经》原文中的含义四个方面作了说明。之后,就是对这些诗句细致分析,找出引《诗》特点,引《诗》的场合和方式变化,引《诗》者身份地位的特点。这一部分的工作是本论文的前提条件,是后续的深入探讨得以进行下去的基础,因此列于附录中。
【关键词】:《汉书》 引《诗》 诗学观念 经典化 经学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20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6
  • 一、“引《诗》”概念的界定11-12
  • 二、该课题所采用的版本12-13
  • 三、《汉书》引《诗》研究的现状13-15
  • 1. 专著类14
  • 2. 论文类14-15
  • 四、该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15-16
  • 第一章 《汉书》引《诗》特点16-47
  • 第一节 从引《诗》篇章看《汉书》引《诗》特点16-17
  • 第二节 从场合与用意看《汉书》引《诗》特点17-28
  • 1. 《汉书》引《国风》篇章18-20
  • 2. 《汉书》引《雅》诗篇章20-25
  • 3. 《汉书》引《颂》诗篇章25-27
  • 4. 小结27-28
  • 第三节 从体例看,《汉书》引《诗》特点28-43
  • 1. 《汉书》“纪”引《诗》特点28-30
  • 2. 《汉书》“志”引《诗》特点30-36
  • 3. 《汉书》“传”引《诗》特点36-43
  • 第四节 从身份、功能看,《汉书》引《诗》特点43-47
  • 1. 《汉书》引《诗》者的身份地位43-44
  • 2. 《汉书》引《诗》的功能44-47
  • 第二章 《汉书》引《诗》反映的诗学观念47-57
  • 第一节 “诗学观念”的含义47-48
  • 第二节 《汉书》反映的诗学观念48-57
  • 第三章 《汉书》引《诗》特点变化的原因57-76
  • 第一节 《诗经》自身的规约性57-65
  • 1. 《诗经》语言上的规范性57-61
  • 2. 诗乐分离后《诗经》现状61-63
  • 3. 《诗经》的诗教功能符合儒家价值标准63-64
  • 4. 《诗经》的抒情方式64-65
  • 第二节 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的不同65-71
  • 第三节 官制的发展变化71-73
  • 第四节 文化教育体系73-76
  • 结语76-78
  • 参考文献78-82
  • 附录 《汉书》引《诗》状况82-109
  • 第一节 《汉书》“纪”的部分所引《诗》句82-83
  • 第二节 《汉书》“表”的部分所引《诗》句83-84
  • 第三节 《汉书》“志”的部分所引《诗》句84-92
  • 第四节 《汉书》“传”的部分所引《诗》句92-109
  • 致谢109-1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葛志毅;两汉经学与古代学术体系的转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张红;《左传》引《诗》新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4 郑利锋;;两汉君臣用《诗》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杨新宾;;试析两汉时期的“儒墨并称”现象[J];理论界;2011年09期

6 马宏伟;;《诗经·蒹葭》与口头文学[J];理论月刊;2008年04期

7 来森华;;论春秋时期的《诗》文本阐释及其特点——基于《左传》、《国语》中“赋诗”、“引诗”的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8 李春青;;“名士”与文人趣味之关联──对两汉文学观念演变的一种解读[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韩莉;;班固《汉书》引用《诗经》浅析[J];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何如月;;从传播学视角看《诗经》在春秋时期的流传及其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一鸣;西汉用《诗》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曾小梦;先秦典籍引《诗》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雪萍;隋与唐前期《诗经》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晖;先秦诸子引《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成倩;郭店楚简与《诗》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曾建华;《左传》用诗渊源考辨[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缪爱红;《左传》用《诗》与春秋时期思维的理性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艾海青;《左传》引《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敏;《左传》、《国语》赋诗、引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汉书》引《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09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6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