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1-04-26 21:22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肩负着传播宗教的使命来到中国,东西交流开始逐渐增多。在对中国传教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介绍了中国社会的诸多情况。但史学界主要集中在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科举选官制度的研究,然而理解这一时期中国选任官员的制度和规定还涉及到诸如学校制度、回避制度、考核制度等层面。因此,本文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关于中国选官制度的文献为基础,并结合当时的中西时代背景,探讨他们对于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认知状况,并对其认识成果进行客观的认识与评价。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介绍十六世纪中后期的西方传教士门多萨关于中国选官制度的汇编记载,分析门多萨与早期西方传教士克路士、拉达的著作中对选官制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虽然他们由于自身学识不够,认识还不全面,且浮于表面,并带有自我的理解与想象,但它毕竟开启了西方传教士介绍明朝选官制度的先河,仍然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二章首先追溯16世纪来华的早期耶稣会士沙勿略、贝尔西奥、范礼安、孟三德对明朝选官制度零散介绍,然后分析利玛窦在吸取了之前传教士记载的选官信息与传教经验之后,制定了“上层路线”的传教策略,打开了在华传教局面,记载的明朝官僚体系、学校教育、科举取士、考核制度等内容...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章 门多萨与早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描述与想象
一、门多萨的选官制度信息资料来源
二、对明朝官僚体系的认识
(一)明朝的皇室贵族
(二)明朝的官员设置
三、学校教育与科举取士制度
四、“新奇”的回避制度及考核制度
第二章 利玛窦与早期耶稣会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初步认识
一、耶稣会士入华背景与传教策略的演变
二、早期耶稣会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初步了解
(一)范礼安对文武官员选拔方式的区分
(二)孟三德对科举三级制的介绍
三、利玛窦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记载与运用
(一)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
(二)重哲学轻科学的科举教育体系
(三)赏罚分明的大计与京察制度
第三章 曾德昭、安文思与明末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深化认识
一、曾德昭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描绘与反思
(一)曾德昭眼中的贵族与官员
(二)早期私人教育与学校
(三)名利双收的科举取士制度
二、安文思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刻画与批判
(一)中国的官僚品级划分
(二)对学校及科举考试内容的详细记载
(三)选官制度中的腐败
三、其他传教士眼中的中国选官制度
第四章 清初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介绍的局限及“中学热”在西方的影响
一、清初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介绍的局限
(一)李明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描摹与曲解
(二)白晋对中国选官制度的着眼点与特点
二、“中学热”在欧洲的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6世纪末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以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为例[J]. 邹雅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2]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J]. 邓嗣禹,蔡培瑜. 中国考试. 2014(06)
[3]明清西方人士对科举制度的认识[J]. 吴四伍. 中国考试. 2014(05)
[4]欧洲传教士眼中最真实的中国——简论《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中国形象[J]. 许明.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4)
[5]范礼安、孟三德记中国[J]. 范礼安,孟三德,何高济. 国际汉学. 2011(01)
[6]明代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及举人总数考述[J]. 郭培贵. 东岳论丛. 2010(01)
[7]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J]. 施忠连. 孔子研究. 2009(03)
[8]明清之际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的评介[J]. 伍玉西.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2)
[9]浅析明清时期的传教士与东学西渐[J]. 王纪鹏,邢瑞娟. 鸡西大学学报. 2008(05)
[10]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J]. 李永强,马慧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01)
博士论文
[1]明代藩王研究[D]. 梁曼容.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D]. 邹雅艳.南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前利玛窦时代欧洲人的中国意象[D]. 高宇灏.东北师范大学 2015
[2]清初传教士白晋在华活动及其贡献[D]. 曹东旭.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D]. 李孝德.山东大学 2011
[4]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D]. 伍辉.山东大学 2008
[5]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李明[D]. 黄琦峰.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62136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章 门多萨与早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描述与想象
一、门多萨的选官制度信息资料来源
二、对明朝官僚体系的认识
(一)明朝的皇室贵族
(二)明朝的官员设置
三、学校教育与科举取士制度
四、“新奇”的回避制度及考核制度
第二章 利玛窦与早期耶稣会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初步认识
一、耶稣会士入华背景与传教策略的演变
二、早期耶稣会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初步了解
(一)范礼安对文武官员选拔方式的区分
(二)孟三德对科举三级制的介绍
三、利玛窦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记载与运用
(一)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
(二)重哲学轻科学的科举教育体系
(三)赏罚分明的大计与京察制度
第三章 曾德昭、安文思与明末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深化认识
一、曾德昭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描绘与反思
(一)曾德昭眼中的贵族与官员
(二)早期私人教育与学校
(三)名利双收的科举取士制度
二、安文思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刻画与批判
(一)中国的官僚品级划分
(二)对学校及科举考试内容的详细记载
(三)选官制度中的腐败
三、其他传教士眼中的中国选官制度
第四章 清初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介绍的局限及“中学热”在西方的影响
一、清初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介绍的局限
(一)李明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描摹与曲解
(二)白晋对中国选官制度的着眼点与特点
二、“中学热”在欧洲的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6世纪末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以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为例[J]. 邹雅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2]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J]. 邓嗣禹,蔡培瑜. 中国考试. 2014(06)
[3]明清西方人士对科举制度的认识[J]. 吴四伍. 中国考试. 2014(05)
[4]欧洲传教士眼中最真实的中国——简论《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中国形象[J]. 许明.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4)
[5]范礼安、孟三德记中国[J]. 范礼安,孟三德,何高济. 国际汉学. 2011(01)
[6]明代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及举人总数考述[J]. 郭培贵. 东岳论丛. 2010(01)
[7]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J]. 施忠连. 孔子研究. 2009(03)
[8]明清之际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的评介[J]. 伍玉西.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2)
[9]浅析明清时期的传教士与东学西渐[J]. 王纪鹏,邢瑞娟. 鸡西大学学报. 2008(05)
[10]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J]. 李永强,马慧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01)
博士论文
[1]明代藩王研究[D]. 梁曼容.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D]. 邹雅艳.南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前利玛窦时代欧洲人的中国意象[D]. 高宇灏.东北师范大学 2015
[2]清初传教士白晋在华活动及其贡献[D]. 曹东旭.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D]. 李孝德.山东大学 2011
[4]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D]. 伍辉.山东大学 2008
[5]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李明[D]. 黄琦峰.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62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16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