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两浙路州县学修建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 11:44
官学是宋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州县学的修建是官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在南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州县学修建,又是州县学修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其修建缘起,修建的参与者、类型及形式,修建的影响以及修建所反映的地方社会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南宋两浙路的州县学修建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南宋时期两浙路的州县学修建,首先是基于朝廷的重视,朝廷从政策层面要求进行州县学修建。其次是为了满足地方官府的需求,即培养科举人才、移风易俗,有的地方长官还为了提升个人声望。再次是为了满足民间社会及理学家的需求。州县学的修建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百姓的教育需求,还可以提高某些地方大族的声望,而且使得理学家可以藉以传播理学思想。南宋时期两浙路的州县学修建涉及到三个重要方面,即修建的参与者、修建的类型和修建的形式。修建的参与者有地方官员、在籍学生、当地士绅和理学家。修建的类型则分为新建、重建和翻新或修葺。修建的形式是官方独自修建、官方合作修建与官方主导而民间独建。南宋时期两浙路州县学的修建,既为办学活动提供了必要保障,又强化了社会控制。南宋两浙路州县学的修建,从侧面体现了地方社会特征。首先体现了地方公共事务秩序...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宋代地方官学的总体论述
1.2.2 关于宋代地方官学的个案研究
1.2.3 关于宋代州县学的总体论述
1.2.4 关于宋代州县学的个案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南宋两浙路州县学修建的缘起
2.1 朝廷政策的重视
2.2 地方官府的需求
2.2.1 行教化易风俗
2.2.2 培养科举人才
2.3 理学家的需求
2.4 地方官员或地方大族的需求
小结
3 南宋两浙路州县学修建的参与者、类型及形式
3.1 修建的参与者
3.1.1 地方官员
3.1.2 在籍学生
3.1.3 当地士绅
3.1.4 理学家
3.2 修建的三种类型
3.2.1 新建
3.2.2 重建
3.2.3 翻新或修葺
3.3 修建的三种形式
3.3.1 官方独自修建
3.3.2 官民合作修建
3.3.3 官方主导而民间独建
小结
4 南宋两浙路州县学修建的影响
4.1 为办学活动提供了必要保障
4.2 强化社会控制
小结
5 南宋两浙路州县学修建所反映的地方社会特征
5.1 修建所反映的地方公共事务秩序
5.1.1 乐清县学的修建
5.1.2 华亭县学的修建
5.1.3 乐清县学与华亭县学修建所反映的地方公共事务秩序
5.2 修建所反映的州县学办学特征
5.2.1 时间和行为的连贯性
5.2.2 参与者的多样性
5.2.3 修建作用的有限性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代救荒中的赈济、赈贷与赈粜[J]. 李华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宋代“学田”的几个来源[J]. 贾灿灿.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3]宋代安徽的州县官学发展[J]. 康武刚,李碧虹. 社科纵横. 2013(10)
[4]论宋代的自然灾害与荒政[J]. 李华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5]南宋地方官学的修建与士人参与[J]. 宋燕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6]地方教化与社会控制:以宋代汀州教育机构的设置为例[J]. 靳阳春.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7]宋代陕西官学考述[J]. 马泓波.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8]宋元荆楚地区的官学[J]. 雷家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9]宋仁宗时期的州县学文献[J]. 韩冬青.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9)
[10]宋代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之考证[J]. 张力奎.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社会整合初论[D]. 宁德安.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南宋士人与地方公益事业之研究[D]. 宋燕鹏.河北大学 2010
[3]北宋士大夫地方教化研究[D]. 战秀梅.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宋代成都府学述论[D]. 任超.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南宋州县学研究[D]. 薛东升.辽宁大学 2016
[3]宋代温州官学先贤祠及其后世演化[D]. 孙娇娇.浙江大学 2015
[4]宋代学田制度综论[D]. 张瑞杰.陕西师范大学 2014
[5]宋代学记考述[D]. 韩冬青.河北大学 2011
[6]宋代河南地方官学研究[D]. 吕旭峰.河南大学 2008
[7]北宋社会控制途径研究[D]. 李延勇.东北师范大学 2008
[8]两宋江西的官学、书院与科举[D]. 杨杰.江西师范大学 2008
[9]宋代弃婴习俗研究[D]. 刘婷玉.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北宋地方官学教学管理研究[D]. 马吉宏.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15906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宋代地方官学的总体论述
1.2.2 关于宋代地方官学的个案研究
1.2.3 关于宋代州县学的总体论述
1.2.4 关于宋代州县学的个案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南宋两浙路州县学修建的缘起
2.1 朝廷政策的重视
2.2 地方官府的需求
2.2.1 行教化易风俗
2.2.2 培养科举人才
2.3 理学家的需求
2.4 地方官员或地方大族的需求
小结
3 南宋两浙路州县学修建的参与者、类型及形式
3.1 修建的参与者
3.1.1 地方官员
3.1.2 在籍学生
3.1.3 当地士绅
3.1.4 理学家
3.2 修建的三种类型
3.2.1 新建
3.2.2 重建
3.2.3 翻新或修葺
3.3 修建的三种形式
3.3.1 官方独自修建
3.3.2 官民合作修建
3.3.3 官方主导而民间独建
小结
4 南宋两浙路州县学修建的影响
4.1 为办学活动提供了必要保障
4.2 强化社会控制
小结
5 南宋两浙路州县学修建所反映的地方社会特征
5.1 修建所反映的地方公共事务秩序
5.1.1 乐清县学的修建
5.1.2 华亭县学的修建
5.1.3 乐清县学与华亭县学修建所反映的地方公共事务秩序
5.2 修建所反映的州县学办学特征
5.2.1 时间和行为的连贯性
5.2.2 参与者的多样性
5.2.3 修建作用的有限性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代救荒中的赈济、赈贷与赈粜[J]. 李华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宋代“学田”的几个来源[J]. 贾灿灿.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3]宋代安徽的州县官学发展[J]. 康武刚,李碧虹. 社科纵横. 2013(10)
[4]论宋代的自然灾害与荒政[J]. 李华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5]南宋地方官学的修建与士人参与[J]. 宋燕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6]地方教化与社会控制:以宋代汀州教育机构的设置为例[J]. 靳阳春.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7]宋代陕西官学考述[J]. 马泓波.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8]宋元荆楚地区的官学[J]. 雷家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9]宋仁宗时期的州县学文献[J]. 韩冬青.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9)
[10]宋代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之考证[J]. 张力奎.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社会整合初论[D]. 宁德安.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南宋士人与地方公益事业之研究[D]. 宋燕鹏.河北大学 2010
[3]北宋士大夫地方教化研究[D]. 战秀梅.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宋代成都府学述论[D]. 任超.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南宋州县学研究[D]. 薛东升.辽宁大学 2016
[3]宋代温州官学先贤祠及其后世演化[D]. 孙娇娇.浙江大学 2015
[4]宋代学田制度综论[D]. 张瑞杰.陕西师范大学 2014
[5]宋代学记考述[D]. 韩冬青.河北大学 2011
[6]宋代河南地方官学研究[D]. 吕旭峰.河南大学 2008
[7]北宋社会控制途径研究[D]. 李延勇.东北师范大学 2008
[8]两宋江西的官学、书院与科举[D]. 杨杰.江西师范大学 2008
[9]宋代弃婴习俗研究[D]. 刘婷玉.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北宋地方官学教学管理研究[D]. 马吉宏.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15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51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