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烽燧——一座特殊的15世纪明代盖州卫烽火台形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5 14:30
西崴子烽火台是新发现的一座15世纪明盖州卫较为特殊的烽火台。通过建筑考古学方法采集遗址信息,并把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相结合,利用古代舆图和现代地图相互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其历史地理特征、空间格局和建造形态等进行研究,据此提出,西崴子烽火台在明代担负着导航、警戒和海岸传烽等多种功能,其布局上不特别注重自身的防御特征,而显示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已知的墩台功能和形制不同,目前未见相关文献记载。西崴子台作为明代辽东镇海防的灯塔构筑物类型,其研究完善了明代海防和航海设施系统。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2020,(04)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西崴子台现状测绘图
据《全辽志》记载,盖州卫城下辖堡城有三:熊岳堡、五十寨堡和伏兵堡;下辖墩架(台)八座、瞭守官军余丁四十员名。八座墩架(台)分别为:梁房口台、(白)狼山台、半仙山台、团瓢山台、深井台、兔儿岛台、归州台、苇子套台[1]。明代《筹海图编》辽东兵防官考记载较《全辽志》略有出入,“盖州卫守墩堡官军二千四百六十四名,墩九:苇子岛、归州、兔儿岛、象井、白狼山、观家山、神仙岛、梁房口、迷镇山;堡五:梁房口、中山、熊岳驿、五十寨驿、八角湖”[2]。以上盖州卫所辖墩台均位于卫城以西,近海岸线布置。(见表1、图2)(二)一座特殊的烽火台
西崴子台是未见于明代《全辽志》《辽东志》和《筹海图编》记载的一座墩台,位于今盖州市团山街道办事处西崴子村西北处的海蚀地貌之崖台之上,据传该台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台选址及形态与现存明代盖州卫周边烽火台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其一,选址距离海岸只有二百余米,是盖州卫诸烽火台中距海最近的;其二,选址在特殊的海蚀地貌形成的海蚀崖台之上,距海平面高度15~20米;其三,该台形态现为三面方锥台,西侧仅存土坡。“西崴子烽火台”为以遗址所在地命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明代时名称未见文献记载。本文是在暂不具备考古探查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从选址、环境和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明代辽东海防设施的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辽东湾海岸线的变迁[J]. 林汀水.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1(02)
本文编号:3626794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2020,(04)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西崴子台现状测绘图
据《全辽志》记载,盖州卫城下辖堡城有三:熊岳堡、五十寨堡和伏兵堡;下辖墩架(台)八座、瞭守官军余丁四十员名。八座墩架(台)分别为:梁房口台、(白)狼山台、半仙山台、团瓢山台、深井台、兔儿岛台、归州台、苇子套台[1]。明代《筹海图编》辽东兵防官考记载较《全辽志》略有出入,“盖州卫守墩堡官军二千四百六十四名,墩九:苇子岛、归州、兔儿岛、象井、白狼山、观家山、神仙岛、梁房口、迷镇山;堡五:梁房口、中山、熊岳驿、五十寨驿、八角湖”[2]。以上盖州卫所辖墩台均位于卫城以西,近海岸线布置。(见表1、图2)(二)一座特殊的烽火台
西崴子台是未见于明代《全辽志》《辽东志》和《筹海图编》记载的一座墩台,位于今盖州市团山街道办事处西崴子村西北处的海蚀地貌之崖台之上,据传该台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台选址及形态与现存明代盖州卫周边烽火台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其一,选址距离海岸只有二百余米,是盖州卫诸烽火台中距海最近的;其二,选址在特殊的海蚀地貌形成的海蚀崖台之上,距海平面高度15~20米;其三,该台形态现为三面方锥台,西侧仅存土坡。“西崴子烽火台”为以遗址所在地命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明代时名称未见文献记载。本文是在暂不具备考古探查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从选址、环境和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明代辽东海防设施的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辽东湾海岸线的变迁[J]. 林汀水.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1(02)
本文编号:3626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62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