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调料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9 13:26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宋代饮食业繁荣发展,带动了调料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各民族各区域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以及宋代社会崇尚儒释道思想等社会形势都对宋代调料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宋代的调料有天然调料和人工调料之分。天然调料的获得主要在于种植,在当时已具有很高水平。在饮食上,其不仅含有丰富的调味功能,使食物变得更加美味,达到五味调和的最高境界,还能充当重要的食物主料,所以消费与利用非常广泛。在医学上,天然调料还被作为药材来使用,因为它们大多都具有药用价值,如消炎、解毒、醒胃开脾等作用。人工调料则是人们将原料经过特定的方式加工制作而成的配料,主要包括盐、油、酱、醋、糖、酒等固态和液态调料。其使用范围亦十分广泛,不管是在饮食还是生活中都有重要作用,是宋人“开门七件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人因政治、经济上的地位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对调料的需求也不同。从阶层的角度来看,中上层与下层所用调料最大的差别在于中上阶层对调料的使用十分讲究,要求昂贵精致,而下层对调料的使用则朴实无华,只需适口实惠即可。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宋代本土调料主要以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在内的北方为代表的“北食...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与意义
三、研究动态
四、研究方法
五、问题不足与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调料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二节 南北饮食的交流
第三节 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章 宋代天然调料的生产与功能
第一节 天然调料的种植
第二节 天然调料的功能与价值
第三章 宋代人工调料的生产与功能
第一节 盐的生产与功能
第二节 油的生产与功能
第三节 酱的生产与功能
第四节 醋的生产与功能
第五节 糖的生产与功能
第四章 宋代调料的应用
第一节 不同区域对调料的运用
第二节 不同阶层对调料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部分
二、今人著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调味技艺的十大基础理论[J]. 邵万宽. 中国调味品. 2014(02)
[2]《饮膳正要》药膳精粹与道医养生文化[J]. 徐仪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02)
[3]论佛教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与修行方式[J]. 陈昱,任秀琪.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4]调味品演变及其发展趋势[J]. 史玉峰. 农产品加工. 2012(01)
[5]中国传统调味品文化初探[J]. 刘征宇. 中国调味品. 2011(12)
[6]人口迁移对川菜调味料及调味特色的影响[J]. 杜莉. 中国调味品. 2011(08)
[7]宋代以来四川的人群变迁与辛味调料的改变[J]. 吴松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8]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J]. 刘维锋,赵舒华.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9]中国传统食香文化之探析[J]. 严小青. 中国调味品. 2009(11)
[10]试论唐宋饮食美学的发展[J]. 刘朴兵. 农业考古. 2009(04)
博士论文
[1]《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D]. 周云逸.河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山家清供》的食疗养生观点研究[D]. 徐睿瑶.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2]欧阳修养生思想探析[D]. 丁慧.山东大学 2014
[3]宋代穆斯林蕃客社会生活状况研究[D]. 翟元旭.辽宁大学 2013
[4]宋代烹饪技艺研究[D]. 杨莹.河南大学 2012
[5]苏轼与陆游养生思想比较研究[D]. 王静.河南大学 2009
[6]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D]. 胡艳红.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72637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与意义
三、研究动态
四、研究方法
五、问题不足与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调料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二节 南北饮食的交流
第三节 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章 宋代天然调料的生产与功能
第一节 天然调料的种植
第二节 天然调料的功能与价值
第三章 宋代人工调料的生产与功能
第一节 盐的生产与功能
第二节 油的生产与功能
第三节 酱的生产与功能
第四节 醋的生产与功能
第五节 糖的生产与功能
第四章 宋代调料的应用
第一节 不同区域对调料的运用
第二节 不同阶层对调料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部分
二、今人著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调味技艺的十大基础理论[J]. 邵万宽. 中国调味品. 2014(02)
[2]《饮膳正要》药膳精粹与道医养生文化[J]. 徐仪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02)
[3]论佛教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与修行方式[J]. 陈昱,任秀琪.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4]调味品演变及其发展趋势[J]. 史玉峰. 农产品加工. 2012(01)
[5]中国传统调味品文化初探[J]. 刘征宇. 中国调味品. 2011(12)
[6]人口迁移对川菜调味料及调味特色的影响[J]. 杜莉. 中国调味品. 2011(08)
[7]宋代以来四川的人群变迁与辛味调料的改变[J]. 吴松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8]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J]. 刘维锋,赵舒华.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9]中国传统食香文化之探析[J]. 严小青. 中国调味品. 2009(11)
[10]试论唐宋饮食美学的发展[J]. 刘朴兵. 农业考古. 2009(04)
博士论文
[1]《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D]. 周云逸.河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山家清供》的食疗养生观点研究[D]. 徐睿瑶.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2]欧阳修养生思想探析[D]. 丁慧.山东大学 2014
[3]宋代穆斯林蕃客社会生活状况研究[D]. 翟元旭.辽宁大学 2013
[4]宋代烹饪技艺研究[D]. 杨莹.河南大学 2012
[5]苏轼与陆游养生思想比较研究[D]. 王静.河南大学 2009
[6]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D]. 胡艳红.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72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67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