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县级财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3:13
本文关键词:宋代县级财政研究
【摘要】:有宋一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和时常窘迫的国家财政同时存在。财政,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和政府执政素质的一种衡量因素、一种现实的分配制度,一种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调节剂,吸引着宋朝的统治者们将大量的时间和执政精力投入其中。宋代致力于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高度集中的中央至地方财政管理体系,它的税费征收体制不但沿袭了众多五代时期的弊病,还衍生出自己本时代由于军事压力等原因而造成的多种征收名目和上供方式。宋代另辟蹊径的创造了专门管理财政的一套人事体系,设置了能与地方官相制衡的主管经济的专门性官员。相配套的官僚体制和财政系统,几乎可以将宋代整个社会的财力牢牢的控制在皇权之下,但同时造成了地方上的财务难以维系。遇到灾荒、战事,这种高度集中的体系,尾大不掉,不能在实际的地方财物征收过程中灵活的调整政策。地方上的行政系统,一定会在保证中央财政需要和满足自身财政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县级财政做为宋朝整个财政系统的基层单位,实际上是整个财政循环系统最先启动的关键点,它的收益一直影响着财政的整体数量,县级财政是宋代财政的根本。县级财政在宋初的独立性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太祖认识到藩镇割据的弊病之后,无论是从财政上还是从行政、军事上,钳制基层行政单位,基层财政的自我平衡、独立性受到了影响。随后,北宋中后期和整个南宋内忧外患的局势,使得地方上很难完成叠加的财政任务,又面临着筹集满足自身行政运行成本的需要。这无疑促使地方政府的机动性有所增强,无论是否在法律的规范内,都是行政体制对财政需要的一种妥协。从效果上来看,它确实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从博弈的角度讲,这是财政、行政、民政三方妥协的结果,即县级政府提高了自身的财政机动性。尤其是南宋,县级财政的独立性显而易见,从现代财政学的角度讲,它也具备了可控的收支项目和财赋征集手段,并有了财赋分配权力。县级财政的管理工作,人员设置简单、处理的事务复杂,理论上县令统一管理一县大小事宜,财政更是重中之重。而丞、尉、簿、监当官、巡检等各司其职,管理文书、治安、财簿整理等工作。同时,它们之间的职能是交叉的,相互兼职,界限相对模糊。县治的优劣和县级官员的个人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正直强干的廉吏,甚至能承担起一个县的兴衰。那些县级官员未能逐一亲自处理的事务,由县内的各种吏人来担当,实际上,百姓与政府的接触端口就在广大吏人身上。这群俸禄微薄、身负差役、时常被官员鱼肉,又常常鱼肉人民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执行任务的情况,最真实的反应了宋代行政体制上的缺陷和解决宋代基层财政困窘的种种途径。这种存在于县级政府的官、吏、民人事关系,直接影响了县计的管理水平。宋代财政系统可以看做是一个环形循环模型,县级政府是循环中的底层单位。外循环,即县级政府参与宋代整个财赋征集系统,它是以基层财赋征集单位为起点,上送到中央的路线为半圆,再以中央的财政再分配和监管为另一半圆;内循环即是一县维持自身行政成本的可自由支配财赋,它是将从百姓手中征收的可控财赋做为起点,直到送至县政府成为财赋储存的过程看做一个半圆,再以县政府财政再分配的支出为另一半圆。外循环是县级财政对法定总量的追求,内循环是县级财政对自身需要的灵活掌握。在两个循环的角色扮演中,基层的财赋真实状态逐渐呈现出来,两税不再作为财赋征集的重心,更多税费名目的涌现,更多征收数量的叠加,更多偶例成为俗例。两个循环中,县级财政表现出从属性和独立性,每一种特性的表现都是它在夹缝中求得自我平衡的路径选择。整体财政的不给,造成县级财政不得不开辟“新的”途径,法律制度不再作为行政的参考标准。税目的创造和数量的叠加,都是人为超越法律界限的行为,只要是能达到上级财政单位要求的税费征收,政府都认作“合法”。在完成财政任务的同时,县级政府同时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些都要叠加在百姓的头上,增加了对贫民的掠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渐降低,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在大部分的农产品和现金被征缴之后,赤贫的农民丧失了再生产资料和对劳作的兴趣,农业生产应对财政高强度剥削之后的结果就是不断萎缩,反作用于财政。而这一恶性循环,在基层财政的实况中,不断上演。有宋一代,县级政府在整合财赋的工作中逐渐完善了账簿整理格式、申报时间等,每一级的书写、储存、上报、修改都由专门的人员按时完成。县级官吏根据不同的财政征集需要,细化了不同账簿的种类,与此同时,监管财簿系统制造、储存的体系随之成熟,如果执行得当的话,这种财簿造册、储存、申报、监管体制完全可以为宋代财政提供有力的支持。从真宗开始,宋代的财政败坏情况日见端倪,其原因,有外部的军事、外交压力,也有内部的官僚执政体系的影响和腐败成本的增加。宋代为解决梦魇般的财政危机,开始在基层竭泽而渔,造成的不良民生可想而知。财政的不断危机正是一个国家执政能力枯竭的危险信号,终宋,未能出现一个可靠的财政政策来挽救,也未能出现一个在大时代中力挽狂澜的财臣,其表现出来的财务信息滞后,人事财事相脱离的现象,在当今社会的基层财政事务中依稀可见。
【关键词】:宋代 县级 财政 赋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4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7
- 绪言17-35
- 第一章 宋代中央至州军级政府财政体系概述35-62
- 第一节 三司35-41
- 一、三司的形成与职能35-38
- 二、熙宁变法后三司的财政权力变化38-41
- 第二节 转运司的设置与职责41-48
- 一、转运使的职能、考课41-45
- 二、转运司、使的权力分割45-48
- 第三节 总领所48-51
- 一、总领所的建立48-49
- 二、财权的分割49-51
- 第四节 州军级财务管理概述51-62
- 一、宋代州军级政府的财政管理52-55
- 二、州军财政概况55-59
- 三、州军财赋的管理人员和机构59-62
- 第二章 县级官员的设置与职能62-114
- 第一节 县令的职能、选拔及财政影响62-73
- 一、基本职能内容62-69
- 二、关于“不许差”制69-70
- 三、县令的选拔70-73
- 第二节 县令、知县的考课对财政职能之影响73-80
- 一、考课之法的成熟过程73-75
- 二、考课与磨勘意义的转变75-80
- 第三节 其他县级官员80-92
- 一、县级其他官员的设置80-83
- 二、职能的交叉83-89
- 三、丞、簿、尉的俸禄89-92
- 第四节 县级吏人92-103
- 一、县级吏人概况92-94
- 二、县级吏人的职能及俸禄问题94-100
- 三、县级吏人与县级官员间的关系100-103
- 第五节 俸禄与欠俸现象对县计的影响103-109
- 一、俸钱、职钱103-104
- 二、禄粟104-105
- 三、职田105-106
- 四、增俸措施106-107
- 五、欠俸现象107-109
- 第六节 阙员问题之财政影响109-114
- 第三章 县级财政的外循环114-156
- 第一节 外循环涉及的主要项目114-143
- 一、两税114-118
- 二、两税附加税118-123
- 三、免役钱123-127
- 四、身丁税钱127-134
- 五、经总制钱134-136
- 六、头子钱、田契钱136-138
- 七、月桩钱、版帐钱138-140
- 八、仓储140-143
- 第二节 其他征敛143-149
- 第三节 地方志中对上送税费的记载149-156
- 第四章 县级财政的内循环156-198
- 第一节 正式收入157-168
- 一、拨给157-161
- 二、截留161-163
- 三、征榷163-164
- 四、县计自筹164-168
- 第二节 其他所得168-184
- 一、加耗、斛面168-170
- 二、折变170-175
- 三、杂税175-177
- 四、行政手续费177-179
- 五、侵移179-182
- 六、重征182-184
- 第三节 县计的支出184-198
- 一、军费支出185-188
- 二、福利、赈济支出188-192
- 三、接待费用192-194
- 四、县学开支194-195
- 五、宗室寄养195-196
- 六、其他费用的支出196-198
- 第五章 县级财政账簿198-215
- 第一节 记载租税的账簿198-202
- 一、簿书的修造演变198-199
- 二、簿书修造出现的问题199-201
- 三、租税簿的衍生品——畸零册201-202
- 第二节 记载户口(丁口)的账簿202-205
- 一、丁口簿的修造202
- 二、户籍的修造202-205
- 第三节 记载土地的账簿205-208
- 一、砧基簿的修造205-206
- 二、砧基簿的存放和使用206-208
- 第四节 其他凭据、簿册、契约208-211
- 第五节 账簿的监管211-215
- 第六章 县计的困窘215-241
- 第一节 困窘的呼声216-220
- 第二节 困窘的原因220-226
- 一、上级的侵夺220-223
- 二、各县税费设置不均223-226
- 第三节 困窘的影响226-229
- 第四节 税费减免229-241
- 一、灾荒免税229-232
- 二、兵乱减税232-234
- 三、拖欠酌免234-235
- 四、其他减免235-241
- 结语241-244
- 参考文献244-252
- 后记252-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253
本文编号:532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3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