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性研究
【摘要】:清代戏曲木刻图像是叙事性的图像,叙事性是其本质。清代戏曲木刻绘画以一种定格化、切片化的图像,达到其叙事的目的。木刻绘画在对戏曲文本的“图像化”模仿过程中,反映着故事在时间中的进程与运动,这也使得戏曲木刻图像得以将时间空间化。戏曲木刻图像和戏曲故事一样都是在一定情节下的时间连续进程,但所呈现的是不同的空间片段,戏曲木刻图像是对戏曲语境的重构。由于个体对文本叙事的理解差异,其也导致了木刻图像丰富与多彩。戏曲木刻图像是对一定的戏曲故事情节的“再现”,是对人物、动作、场景的摹写,把戏曲文本的时间性在联觉的作用下转变成空间性的情节进程展现在木刻画面之中,也就形成了戏曲木刻图像的叙事性。换言之,叙事性是戏曲木刻版画的最典型特征,叙事性使其有别于门神、吉祥图案等象征性较强的木刻版画。 文章的第一章对清代戏曲版画的发展背景作以简述,并对清代戏曲版画这一概念作了一定的梳理与界定。在文章的第二章中,笔者首先对图像叙事性进行了学理上的阐释,并以此为研究清代戏曲版画的逻辑起点,对清代戏曲版画的题材、构图、动态造型及色彩与叙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作了较为详细和深入的研究。在文章的第三章中,笔者进一步对清代戏曲版画叙事性特质的成因作了探析,认为版画对于戏曲文学故事的图像化模仿,清代小说文学样式的繁荣与发达,以及版画在民间文化中流布传播等的诸种需要造就了清代戏曲版画叙事性特质的成因。文章的第四章力图尝试从版画的技术层面论述其与叙事性的相互关系,诸如“线刻”、“疏密”、“曲直”等与叙事性的内在联系。文章的结语部分对清代戏曲版画叙事性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回顾,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同时也对未来人们对于清代戏曲版画叙事性研究作了展望。 总之,与其他类型的版刻绘画相比较,叙事性是清代戏曲本身的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典型的特征,也正是由于此本论文试图以叙事性为学理上的逻辑起点对清代的戏曲版画进行深入的研究。当今正处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图像转向”的时代,对清代戏曲木刻图像叙事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戏曲木刻版画 叙事 空间 时间 动态 人物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7;K249
【目录】:
- 目录3-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2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8-9
- 二、研究的相关文献概述9-10
- 三、研究特色10
- 四、新意预测10
- 五、主要研究方法10-12
- 1. 叙事研究法10
- 2. 图像分析法10
- 3. 列举研究法10-11
- 4. 比较研究法11
- 5. 历史文献法11-12
- 第一章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发展的背景12-15
- 第一节 清代戏曲概述12
- 1. 清代戏曲的概念12
- 2. 清代戏曲的概况12
- 第二节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12-15
- 1. 戏曲木刻版画图像的概念12-13
- 2.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概况13-15
- 第二章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的叙事性15-26
- 第一节 关于图像叙事15-17
- 第二节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的题材、构图与叙事17-20
- 1. 人物是构成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叙事的关键元素之一17-19
- 2. 空间的连续性是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的重要因素之一19-20
- 第三节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的动态造型与叙事20-24
- 第四节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的色彩与叙事24-26
- 第三章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性成因探析26-32
- 第一节 戏曲文化对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性的影响26
- 第二节 文学对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性的影响26-28
- 第三节 民间文化传播对于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叙事性的影响28-32
- 第四章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性的技法特征及美学风格32-44
- 第一节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的叙事性与其技法特征32-40
- 1. “线刻”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的刀笔的交融34-37
- 2. “疏密”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的虚实的主律37-39
- 3. “曲直”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叙事的气势的导源39-40
- 第二节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的美学风格40-44
- 1.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图像的地域性造型风格40-43
- 2. 清代戏曲木刻版画的时代性造型风格特征43-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 致谢46-47
- 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小枚;“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徐晓宇;;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曹佳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相关概念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6 张睿海;孟娟;;生态农业开发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7 陈文武;;农民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特征及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8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谢文平,韦良德;开展美育教育 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左慧芳;;建构主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晋华;;试析影响法律监督的现实问题[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姜素红;;环境公平价值体系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建先;;政府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安卫华;;积极应对入世,建设信用政府[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6 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王立志;;企业培训体系建设[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唐骅;;文化场与视觉艺术的传播[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9 郑伯承;;世界语与术语工作[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翁奕波;;论学术期刊的准商品属性[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詹晓阳;基层政府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安琪;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文静;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76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7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