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灵芝文化的形成、社会认同和影响——以正史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古代灵芝文化的形成、社会认同和影响——以正史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灵芝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其渊源与文化特征有待深入和系统地解读。作为体现古代社会主流和正统意识的系列正史著作,其中包含丰富且较为系统的有关灵芝的记载,涉及灵芝的采集和进献、灵芝文化中的宗教因素、灵芝的象征、灵芝文化的社会影响,以及灵芝的名实问题等方面,揭示了灵芝文化实源于先秦,而兴起于秦汉之际皇家对神仙和不死药的追求;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灵芝被赋予多重象征,与皇权、宗教、医学、艺术之间产生了活跃的互动。
【作者单位】: 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
【关键词】: 灵芝 正史 祥瑞 真菌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中国灵芝文化源远流长,其影响之广,体现于政治、医学、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早在先秦文献如屈原《山鬼》篇中就描述了一位“采三秀兮於山间”的山鬼,东汉王逸注:“三秀,谓芝草也。”1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仪礼》的《礼记》之《内则》篇也提到“芝、h-、菱、枣”等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士瑜,陈启武;真菌人类学和灵芝文化[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余治平;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温鲁;灵芝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08期
4 陈士瑜;道教与“芝”——菌蕈稗史钩沉之三[J];食用菌;1991年02期
5 张畅耕;毕素娟;郑恩淮;;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辽代珍贵文物[J];文物;1982年06期
6 卯晓岚;“中国灵芝文化”题要[J];中国食用菌;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李延年;马玉坤;;是捍卫人性尊严,并非趣味低级——《聊斋志异·犬奸》新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4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5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6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7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8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9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10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6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7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9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10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士瑜;;中国古代“芝草”图经亡佚书目考[J];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益波;入世之际看文化[J];今日浙江;2000年17期
2 胡儿;中国文化绝非与自然和谐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5期
3 张竞;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01年01期
4 于力;浅谈大众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张勤;从悟性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转变——实现民族性格的现代成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刘明景;谈谈“文化”的概念和特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张健,王明红;大众文化的流行与"庸俗化"及"媚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张静蓉;文化创新及其实现机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9 万智炯;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的哲学成因[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10 潘承玉;越文化研究纲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2 刘满衡;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N];深圳特区报;2005年
3 朱震晓;文化兴市战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4 范丽霞;在全市纪念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的讲话[N];长治日报;2007年
5 张敬华;制订文化发展战略 推动和谐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孟宪政;走湘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N];团结报;2006年
7 简雄;激发苏州文化发展活力[N];苏州日报;2007年
8 张先亮 戢广南;文化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之魂[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闽都文化》写的序言 黄瑞霖;弘扬闽都文化 焕发首邑风采[N];福建日报;2009年
10 姜海如;谈气象文化建设的五个特征[N];中国气象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4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6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斌兰;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及其对策[D];广西大学;2002年
2 付水晶;赫哲族鱼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袁明亮;论文化与司法职业的融合与提升[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刘佳;中英花卉词语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5 邓丽慧;文化视境下的明星图书[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缪小亮;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牛玉西;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志坚;酒熟语及其文化精神[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颜廷武;品牌文化的生成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广元;关于我国大学文化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77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7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