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统一论与社会变迁
本文关键词:寒温统一论与社会变迁
【摘要】:最早由万友生于1957年提出的寒温统一论,经历了由消除寒温斗争向用新辩证方案统一寒温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寒温统一论的提出和发展与当时一元化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寒温统一论的出现是与中医发展的困境分不开的。在寒温统一论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政治权力和生物医学的科学解释权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两种权力的重压下,中医家比较迷茫和焦虑,被认为处于各自表述尴尬局面的寒温统一论实际上是中医家这种心态的反映。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新文化史 寒温统一论 权力 心态
【分类号】:R-092;K207
【正文快照】: 明清以来,医家以伤寒是否包括温病以及《伤寒论》能不能治疗温病两个问题为中心进行的争论,被称为寒温之争。建国以后,这场历时弥久的争论开始转向统一。不管是寒温之争还是寒温统一,中医学界都从医学学理上和发展脉络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举不胜举①。然而,关于寒温之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兰林,王灿晖,杨进;外感热病“三维辨证”的构建基础与完善[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松;当代瘟疫诊疗实践对温病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景月华;清代寒温论辩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2 许妙朱;张锡纯的寒温统一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述宪;关于传统动物药及其疗效问题[J];安徽医药;2002年03期
2 朱松生;寒温统一论探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刘宁;李文刚;;论温疫学说的历史沿革与发展[J];北京中医;2005年06期
4 刘兰林;外感病蓄血证治源流及辨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03期
5 符友丰;;扁鹊传统的古今对话与反思[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12期
6 符友丰;;光照世界史坛的中医起源之谜[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09期
7 张志斌,王永炎;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翟双庆;《内经》各学术流派概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9 何宽其;统一规范辨证体系的研究概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冯全生;试论中医感染病学的建立[J];新中医;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符友丰;;中医国际化的新机遇与再反思[A];首届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林凌;李刚;;经络实质研究的突破口[A];2008年医疗仪器学术年会暨理事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安春平;文本开放时代的医学嬗变[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李玉偿;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坚;《齐民要术》中农产品加工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4 黄敬斌;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D];复旦大学;2006年
5 马燕冬;近代以前中医肝气理论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李文英;中医诸辨证方法纵横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赵静;金元明时期温病理论演变与发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8 周岩厦;早期新教传教士以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促进传教事业述论[D];浙江大学;2006年
9 王保华;寒温并用法中药复方抗甲型流感病毒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晓莉;解表清里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2 刘理想;我国古代医生社会地位变化及对医学发展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4年
3 赵青霞;山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史初探[D];山西大学;2005年
4 张云;1840—1937年间两湖地区瘟疫初探[D];武汉大学;2005年
5 薄化君;时振声伤寒学术特色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景月华;清代寒温论辩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7 张玉莲;论近代广西疫病流行与边疆开发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涛;温病病因三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国梁,赵军,游绍莉,荣义辉,吴贻琛,辛绍杰,李保森;61例SARS中医临床病情演变特点初步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刘兰林,杨进,倪媛媛;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1期
4 刘兰林,王灿晖,杨进;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5 郭子光;;《伤寒论》证治实质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79年01期
6 刘泽富;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施治述评[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06期
7 余进松,王桂琴;大头钢针和皂荚树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23例[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年11期
8 黄庆华,郑桂林,林玉英;清热化瘀合剂治疗麻疹72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3期
9 平世昌;柴胡解热饮治疗流行性感冒156例[J];河北中医;2001年02期
10 乔德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93例[J];河北中医;2002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景月华;清代寒温论辩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619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19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