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引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02:09
本文关键词:《论衡》引书研究
【摘要】: 本文以《论衡》引书为切入点,遵循“因书究学”的取径,从文献、学术/思想与时代三者结合的视角,对于《论衡》征引经书、传书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考辨。在此基础上,探究由《论衡》引书而引发的经学史、思想史意义,,并对《论衡》映现的政治背景和隐含的时代意涵进行了辨析。 《论衡》引经的经学史意义体现在:(1)在经典诠释模式方面,王充以经明道、以经明治、以经证事、以经证传、以经证俗、以经证己之说,并形成了“经典—政治—传书—世俗”四维一体的诠经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经典—政治”诠经模式的框架。(2)王充对于经典文献的质疑,其作法和精神,远绍孟子、近袭桓谭,同时又对后世造成久远影响,在经学质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3)《论衡》在对经学话题的关注和讨论过程中,自觉地将经学话题与当时的政治进行关联,往往与政治的实际取向存在很大的相近性或一致性。王充对于经学话题讨论的重心迁移,昭示了东汉前中期经学话题变化的态势。(4)王充对于五经的关注程度各有不同,表征东汉初期诸经面临的不同境遇:《易》学明升暗降,《尚书》学则独享庙堂尊荣,《诗经》学政治功能的衰减和教化功能的增强,《礼》学学术传承衰微和政治操作沉滞,《春秋》学依然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5)《论衡》对于经书中表彰“气节”的文句特别在意,表征东汉初期诸帝对于“气节”的表彰和推崇,导致经学教育、择才功能的下降和经学表彰气节功能的提升,从而改变了经学的发展方向,并成为经今文学的衰落的一大主因。 《论衡》对于传书内容的征引极为广泛,其中《孟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韩诗外传》、《春秋繁露》、《法言》、《新论》、《韩非子》以及《老子》、《庄子》等书与《论衡》的撰述以及王充的思想建构关系较为密切。(1)在王充知识视野的建构方面,融汇了诸子思想的《吕氏春秋》、《淮南书》等杂家著作,对王充影响最为广泛和全面,而王充在批评《淮南子》的基础上,确立了“文、政分途”、“营卫其身”的治学原则,提出士人要学会保护自己。(2)王充在《韩诗外传》的基础上发展的“圣人观”,为其撰述行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作用;同时,王充著述还受到扬雄、桓谭及其著作的很大影响。然而他既想通过“献赋”的形式取得当权者的赏识,又深恐因此获罪的矛盾心理,显示了当时士大夫从事著述时进退维谷的心态。(3)王充对于《孟子》、《荀子》著作的征引表明,一方面,他“刺孟”但是“尊孟”,不过在实践中孟学路线走不通;另一方面,对荀子评价不高,却在实践中趋向荀子的路数。然而,王充无论是走孟学的路子还是步荀学的后尘,都与时代存在违隔。(4)王充的“非韩”以及对于法家类文献的征引,彰显了当时“任德”与“任贤”路线之争的现实政治矛盾,和儒生与文吏之间的 紧张,以及王充为此提出的破解之策。(5) 王充在书中屡屡征引道家著作,将解决现实政治困局的希望寄托在“黄老”之术身上,显示了他在经学之外寻求破解时局之困的努力。另一方面,王充黄老思想凸显,预示道家思想在东汉中后期的复兴,也从另一个角度昭示了经学的衰落。(6) 至于《春秋繁露》,王充一方面从中继承了诸多因素,同时对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进行破袭,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自己以“人”或“人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把“人道”视为处理万事万物的准则、判定学说正确与否的依据,以及观念建构的基础。这一理念,主导《论衡》全书的撰述过程。
【关键词】:王充 论衡 经书 传书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0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导论10-25
- 一、《论衡》研究史的回顾10-18
- (一) 汉末迄清末的历代评述10-12
- (二) 清末迄今的多角度研究12-18
- 1、文献/考据学的进路13-14
- 2、哲学/观念史的进路14-17
- 3、历史/思想史的进路17-18
- 二、“因书究学”:《论衡》引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18-25
- (一) 如何重新讨论《论衡》?18-20
- (二) “因书究学”的研究进路20-21
- (三) 本文的课题展望21-25
- 第一章 王充的阅历与阅读:《论衡》引书的前提分析25-39
- 第一节 王充生平概况25-34
- 一、家史与幼年26-27
- 二、王充生平三个侧面27-34
- (一) 游学经历27-31
- (二) 从政生涯31-32
- (三) 著述历程32-34
- 第二节 王充的阅读与撰述取向34-39
- 一、王充的阅读取向34-36
- 二、王充的撰述取向36-39
- 第二章 《论衡》引书的文献学考察39-70
- 第一节 《论衡》征引经书的文献学分析39-53
- 一、《论衡》征引经书概况40-48
- 二、《论衡》征引经书的关注重心48-52
- 三、王充征引经书的若干处置标准52-53
- 第二节 《论衡》征引传书的文献学梳理53-70
- 一、《论衡》征引传书的判别标准53-55
- 二、《论衡》征引传书概况55-67
- 三、《论衡》征引传书的若干特点67-70
- 第三章 《论衡》征引经书的经学史意义70-133
- 第一节 王充诠经模式的新开拓70-82
- 一、王充之前的经典诊释传统70-73
- 二、王充诠经的原则取向73-75
- 三、王充的经典诠释模式75-78
- 四、王充经典诠释的意义78-82
- 第二节 经典质疑的承与启82-91
- 一、经典质疑的历史渊源82-84
- 二、王充经典质疑的表现及其特点84-88
- 三、《论衡》经典质疑的后世影响88-91
- 第三节 经学话题的重心转移91-105
- 一、东汉经学话题的关注视野91-93
- 二、王充的经学话题畛域、特点及其重心移易93-96
- 三、经学话题重心转移的显例96-105
- 第四节 五经地位的升降浮沉105-121
- 一、《易》:明升暗降的尴尬之局105-109
- 二、《书》:庙堂之上的特别尊荣109-111
- 三、《诗》:政治功能的衰减与教化功能的增强111-115
- 四、《礼》:学术传承的衰微和政治操作的沉滞115-118
- 五、《春秋》:政治杠杆下的经传升降118-121
- 第五节 经学功能的潜在变迁121-133
- 一、东汉初诸帝对于“气节”之士的表彰122-125
- 二、儒生注重气节蔚然成风125-128
- 三、经学功能的潜在变迁128-133
- 第四章 《论衡》征引传书的思想史意涵133-204
- 第一节 知识视野的构筑与治学原则的取舍──《吕览》、《淮南》与《论衡》的内在关联133-148
- 一、《论衡》对《吕览》、《淮南》知识与思想的吸收133-140
- 二、王充对于《淮南书》中“故事”的批评140-145
- 三、在批评的基础上确立的治学原则145-148
- 第二节 由“学圣人”向“作圣人”的跨越──《韩诗外传》与王充“圣人观”的建构148-157
- 一、《韩诗外传》的“圣人学”、“学圣人”理念148-151
- 二、《韩诗外传》与《论衡》的思想关联151-153
- 三、由“学圣人”向“作圣人”的跨越153-157
- 第三节 “宣汉”的两难──《论衡》著述中的扬雄、桓谭因素157-163
- 一、王充著述中的扬雄、桓谭因素157-158
- 二、献赋与颂上:“宣汉”的两难处境158-163
- 第四节 王充的学术取向与现实的疏离——《论衡》征引《孟子》、《荀子》考163-169
- 一、王充融孟荀于一体的学术取向163-164
- 二、王充学术取向的时代意涵164-167
- 三、王充的学术取向与现实的疏离167-169
- 第五节 “非韩”与“非今” ──《论衡》征引《韩非子》的现实意义169-179
- 一、“非韩”:王充对于法家学说的扬弃169-170
- 二、周公与太公之争:一个老话题的新意义170-179
- 第六节 黄老之术的旧话重提──《论衡》征引道家著作的思想史分析179-188
- 一、并未退场的道家:黄老之学与东汉初期政治179-182
- 二、黄老之学与王充思想:旧话重提的时代意涵182-188
- 第七节 从“天道”向“人道”的回落──王充思想体系建构中的《春秋繁露》因素188-204
- 一、《论衡》中的董仲舒影子188-190
- 二、王充对于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破袭190-194
- 三、王充对于“天人关系”的重新建构194-196
- 四、王充以“人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构筑196-199
- 五、王充以“人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时代涵义199-204
- 结语:文献征引中散发的思想活力204-211
- 附录一: 《论衡》征引经书详例211-287
- 附录二: 《论衡》征引传书详例287-341
- 参考文献341-347
- 后记347-34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从祥;;东汉时期经学在吴越的传播及其影响[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秀华;《淮南子》许高二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玉珊;汉魏子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欣;吕南公及其《灌园集》考述[D];南昌大学;2010年
2 田彩霞;两汉弘农杨氏家族文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27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27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