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卫拉特贵族联姻策略
本文关键词:论卫拉特贵族联姻策略
【摘要】:贵族联姻是两个不同的贵族集团或贵族政权之间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结成的一种姻亲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策略,贵族联姻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交往中被广泛采用。卫拉特蒙古政权为了协调好自身的内外关系,也采取了贵族联姻的策略。而这里说的卫拉特贵族是指各阶段的卫拉特执政者、首领等统治阶级上层,这其中有卫拉特蒙古贵族与蒙古黄金家族间的联姻,有卫拉特蒙古各部贵族间的联姻,还有卫拉特蒙古贵族与其他民族权贵间的联姻等形式。这些多种形式的贵族联姻,有的是出于对某种从属关系的认同,有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政治联盟关系,有的则是一些权宜之计或阴谋。 卫拉特蒙古贵族的联姻,酿就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悲喜剧,留下了众多真假难辨的历史传说,更形成了褒贬不一的历史争议。卫拉特蒙古贵族的联姻史,充斥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政治理性与婚恋感性的情感冲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以相关史料为基础,以部族或个人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对卫拉特蒙古贵族各种形式的联姻进行考析,以揭示卫拉特贵族联姻的目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一、绪论部分,主要概述卫拉特贵族联姻策略这个论题背景,学术界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论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成吉思汗系黄金家族与斡亦剌惕贵族联姻,主要以成吉思汗系与卫拉特贵族之间联姻的历史史实为依据,揭示双方在蒙古与卫拉特联姻开端中所起的作用。 三、明朝瓦剌贵族的联姻,这部分对明朝瓦剌贵族中主要代表人物巴图拉丞相、托欢、也先等与各部族的联姻情况进行论述,同时分析联姻作为策略在这一时期的运用。 四、明末清初时期的卫拉特贵族联姻,这是文章联姻典型例证较多,内容较为丰富的部分,将卫拉特四部分的联姻史实分为三个板块,逐一进行论述。分三块是因为杜尔伯特部的独立史料较少,多依附于土尔扈特部或准噶尔部。因而,为方便其间以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等三部的联姻为标题进行论述。 五、清末民国时期的卫拉特贵族联姻,对土尔扈特部和和硕特部几个典型的联姻个案进行论述,为的是举证卫拉特联姻的延续性。虽然在封建社会末期联姻策略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依稀可见其最后的余光。 六、卫拉特贵族联姻的目的、特点及历史作用,这部分既是结论也是文章最突出的主要内容。本文不仅搞清了卫拉特贵族联姻中的历史事实,还探讨了联姻在卫拉特各部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阐释卫拉特贵族联姻的意义即联姻双方由矛盾纷争走向友好和平或通过联姻加强内部联盟的凝聚力。在此,笔者以凝练的语句概括总结全文,突出论题主旨,为达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关键词】:卫拉特 贵族 联姻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1
- 1.1 学术背景及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9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9-11
- 2 成吉思汗系黄金家族与斡亦剌惕贵族的联姻11-13
- 3 明朝瓦剌贵族的联姻13-20
- 3.1 巴图拉丞相与萨木尔的联姻13-14
- 3.2 托欢的联姻史实14-16
- 3.3 也先的联姻史实16-20
- 4 明末清初时期的卫拉特诸部贵族联姻20-39
- 4.1 准噶尔部的联姻史实20-28
- 4.2 和硕特部的联姻史实28-32
- 4.3 伏尔加河土尔扈特部贵族的联姻史实32-39
- 5 清末民国时期的卫拉特贵族联姻39-43
- 5.1 土尔扈特部首领的联姻39-41
- 5.2 和硕特部首领的联姻41-43
- 6 卫拉特贵族联姻的目的、特点与作用43-46
- 6.1 卫拉特贵族联姻的目的43-44
- 6.2 卫拉特贵族联姻的特点44
- 6.3 卫拉特贵族联姻的历史作用44-46
- 附录46-51
- 参考文献51-54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4-55
- 后记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赖秀兰;;成吉思汗《大札撒》中生态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8 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9 柴福珍;;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10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斯巴根;;清初的巴克什与满蒙关系[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3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才吾加甫;;当代新疆土尔扈特蒙古佛教高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孙文政;孙仁;;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建筑时间考[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9 彭占杰;;论金东北路长城及金长城线出土之官印[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10 李青唐;;《水浒》“杀嫂”故事的溯源与演绎[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要琦;李东阳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慧华;明代江西县级财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6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8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