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酋邦”到“古国”——关于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模式述评
本文关键词:由“酋邦”到“古国”——关于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模式述评
【摘要】:文明起源是中国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理论与模式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重视理论的探索成为这一时期文明起源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影响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主要理论与模式做一回顾与述评,以期促进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关键词】: 世纪 文明起源 社会演进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10XJA780001)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文明起源探索虽可追溯到20世纪前半叶,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起源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国外早期社会进化理论的传入和聚落考古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古代社会演进过程研究的重视和国家起源探索的热潮,理论的探索成为这一时期文明起源研究的显著特点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秉琦;中华文明的新曙光[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2 车广锦;论古国时代[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3 车广锦;良渚文化古城古国研究[J];东南文化;1994年05期
4 安介生;中国古史的“万邦时代”——兼论先秦时期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渊源与地理格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刘恒武;刘莉;;论西方新进化论之酋邦概念及其理论困境[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7期
6 易建平;;从摩尔根到塞维斯:酋邦理论的创立[J];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7 范毓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J];史学月刊;2008年01期
8 沈长云;;酋邦理论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9 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J];文物;1986年08期
10 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J];文物;1996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杨东晨;一部古为今用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史著作——评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李科威;中医的理论构架及工作原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4 安鲁;马靓;;中国食经文献类型的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5 周书灿;;商代对江淮地区的经营——兼论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詹利;;陶艺之美的透析——泥的语言、火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李永化,尹怀宁,张小咏,陈占娇;5000 a 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灾害事件与人地关系演变[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8 姚玉成,汪澎澜;渤海开国史——以苏秉琦考古理论为基础的叙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袁行霈;;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总绪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黄朴民;;秦汉统一战略的思维方式与地理因素[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2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先登;;论五帝时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许顺湛;;中原第一城——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古城[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钱耀鹏;;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8 张学海;;五帝时代社会性质浅析——兼论部落向国家的过渡[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9 吕微;;现代神话学与经今、古文说——《尚书·吕刑》阐释的案例研究(摘录)[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武家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特征及作用[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永斌;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倩;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巍;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影视潜质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姝瑶;感官代偿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邹园园;楚文化中的凤纹在平面设计中的探索化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广锦;良渚文化玉琮纹饰探析[J];东南文化;1987年03期
2 ;江苏新沂花厅遗址1987年发掘纪要[J];东南文化;1988年02期
3 周国荣;龙的起源和古吴族[J];东南文化;1988年02期
4 刘信芳;中国传说帝王的姓氏、婚配及世系变迁[J];东南文化;1988年02期
5 车广锦;论古国时代[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6 沈长云;;酋邦理论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7 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J];文物;1984年06期
8 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J];文物;1986年08期
9 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J];文物;1987年12期
10 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J];文物;1996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繁仁;孟文庆;;“漫话中华文明起源”之八 中霍山下娲皇陵[J];世界;2006年05期
2 朱韬;陈颖;;“巴蜀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3期
3 张碧波;庄鸿雁;;文明起源与文明模式略论[J];北方文物;2008年04期
4 张同心;;句践故事与20世纪中国历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廖韧;;近年来礼乐文明研究概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2期
6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J];考古;1987年05期
7 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J];学术研究;2003年07期
8 尹子能;;20世纪革命家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蒲卫平;石蓉;;川西盆地与中国文明的起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叶舒宪;;“玉器时代”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起源研究——唯中国人爱玉说献疑[J];民族艺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2 郑光;;炎帝文化及其渊源问题[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彭邦本;;古城、酋邦与共主政治的起源——以川西平原古城群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韩升;;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5 吴小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因[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大顺;忆《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写作[N];中国文物报;2007年
2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新进展(摘要)[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金辉 杨阳 陈斯言;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罗琨;20世纪中国五大考古发现[N];北京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俊梅;“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5年
6 河南博物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道文化之源 华夏文明之根[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张得水 本报记者 张俊梅;文明的源头在哪里[N];中国文物报;2005年
8 陈茁;联手探索华夏文明起源[N];河南日报;2005年
9 陈茁;华夏文明起源有新说[N];河南日报;2005年
10 魏晓东;“农耕”与中华文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镇国;20世纪中国通史编撰史导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魏衍华;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成就与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锡芳;《史记·五帝本纪》可信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89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8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