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研究评析
本文关键词:傅高义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研究评析
【摘要】:美国汉学家傅高义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介入中国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研究工作中,他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共产党主导下新秩序的构建行为与社会的适应过程。傅高义的中国研究带有功利主义色彩,是响应美国政府现实需要的产物,但在研究过程中傅高义基本保持了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在整体上具有冷静、客观的特点。傅高义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秩序的构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中央政府行政权的向下贯彻、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以及带有政治意味的集体主义观念对社会关系的重塑。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傅高义 中国研究 社会 新秩序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美国汉学家傅高义(Ezra F.Vogel)是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亨利·福特二世社会科学讲座荣休教授,美国亚洲研究协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员,曾两次出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1973—1975年,1995—1999年),在美国学术界,傅高义以“中国通”和“日本通”的双重身份著称。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日根;肖丽红;;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国中国地方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叶旦捷;《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钱雯;;历史与人:鲁迅小说的两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6 刘国华;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正面推动作用[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7 王天根;;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8 阚红艳;;论新儒学对农村新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高旭;;论庄子生命哲学的“忘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7 刘科;;自然辩证法界“为国服务”的历史必然性与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曾继耘;;略论两汉经学对古代封建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有f;;葫芦里藏的什么药?——简论葫芦文化与中医学[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10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姬鹏超;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与启示[D];湘潭大学;2010年
9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易萍;厉鹗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J];历史研究;1996年01期
2 叶斌;魏斐德与上海史研究[J];史林;2004年05期
3 梅尔清;刘宗灵;鞠北平;;印刷的世界: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J];史林;2008年04期
4 张仲民;;典范转移:新文化史的表达与实践[J];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04期
5 陈启能;略论微观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周炯;;韩国有关中国政治社会的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5期
2 刘霓;;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 吴原元;;略论中美对峙时期美国的中国研究[J];东方论坛;2009年03期
4 赵燕平;何培忠;崔玉军;;当代斯洛伐克的中国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任放;;施坚雅模式与国际汉学界的中国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02期
6 吕德文;;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J];社会;2007年06期
7 朱振明;;雾里看花——法国学者杜明的中国研究[J];对外传播;2009年08期
8 昌切;;研究中国的一种学术取径——写在卜松山教授即将荣休之际[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毅;唐磊;;如何思考中国——有关“中国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对话[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3期
10 顾明栋;钱春霞;;汉学与汉学主义:中国研究之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目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2 ;编后记[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熊月之;;牛津学术访问杂记[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4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 朱政惠;中国学研究热的表现与原因[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伊爱莲(Irene Eber) 希伯来大学东亚系路易斯·弗里贝格荣休讲座教授 宋立宏 译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犹太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以色列的中国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姚大力;西方中国研究的“边疆范式”:一篇书目式述评[N];文汇报;2007年
4 崔玉军;汉学与中国学的源流及性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罗敏 实习生 陈剑锋;美国的中国研究:他山的石头记[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军;东南亚、南亚和大洋洲主要的中国学研究机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程洁;全面检讨西方的中国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朱浒;落潮时节又逢君[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 葛涛;日本主要的中国学研究机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周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吕杰;“晚期帝制中国”与“早期现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6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23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2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