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流——汉学中心在北京
本文关键词:曾经风流——汉学中心在北京
更多相关文章: 汉学研究 东方学 燕京学报 沈兼 九二 世界学术 顾颉刚 钱穆 美国汉学 陈垣
【摘要】:正一九二二年九月,担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任不久的沈兼士在《国学门建议书》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窃唯东方文化自古以中国为中心,所以整理东方学以贡献于世界,实为中国人今日一种责无旁贷之任务。吾人对于从外国输入之新学,曰我固不如人,犹可说也;此等自己家业,不但无人整理之,研究之,并保存而亦不能,一听其流转散佚,不知顾惜……以中国古物典籍如此之宏富,国人
【关键词】: 汉学研究;东方学;燕京学报;沈兼;九二;世界学术;顾颉刚;钱穆;美国汉学;陈垣;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一九二二年九月,担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任不久的沈兼士在《国学门建议书》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窃唯东方文化自古以中国为中心,所以整理东方学以贡献于世界,实为中国人今日一种责无旁贷之任务。吾人对于从外国输入之新学,曰我固不如人,犹可说也;此等自己家业,不但无人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圣达;近代东南亚的汉学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2 黎明;世界汉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译著——介绍中译《19世纪中叶俄罗斯驻北京布道团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J];理论界;2005年01期
3 郑海燕;荷兰中国研究的主要机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金俊烨;我同北京大学的因缘——《北京大学学报》开办“韩国汉学研究”专栏感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5 李同法;;卫三畏与《中国总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胡健;汉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7 詹伯慧;;弘扬中华文化的盛会——“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综述[J];岭南文史;1992年01期
8 董海樱;;近十年来中国的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9 傅刚;'98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学分会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10 蒋向艳;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的汉学研究[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3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8 徐文堪;;马礼逊及其汉语研究简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光辉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汉学研究·人物史·文化交涉学的纵横交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特约撰稿 木叶;王德威 汉学研究趋向融通[N];文汇报;2010年
3 尹锡南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汉学:从“中国研究”到“中国观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马金霞;美国汉学研究网络数据库资源选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小白;单一的德国汉学传统已不复存在[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王立志;积极借鉴各国汉学研究成果[N];人民日报;2010年
7 [英]Naomi Standen 伯明翰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仁可 编译;历史学而非汉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张隆溪;在斯德哥尔摩[N];东方早报;2009年
9 ;温儒敏:对汉学研究的姿态和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王筱芸(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荷兰汉学研究与荷属东印度公司密切相关 A close relatioship between East India & Chinese Cluture Study[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2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4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阮洁卿;法国“中国中心”与当代中国研究(1958-)[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余夏云;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路;美国汉学家阿灵顿生平及著作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黄卫华;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何塞(José Miguel Vidal Kunstmann);报道中国:汉学东方主义,,殖民话语以及1850-1864的《北华捷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晓;西方汉学家泰山信仰研究述论[D];山东大学;2009年
8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9 张晓红;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4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2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