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胶东望族与基层社会
本文关键词:明清胶东望族与基层社会
【摘要】:明清胶东望族中有部分是外来移民发展起来的。这些移民望族多传说着自己先祖是洪武二年从小云南迁移而来,家谱等家族文献中的记载也如是记载。小云南在哪里,成为了一个历史性问题。本文通过以历史记忆和文献资料的互证的方法,分析认为小云南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理区域的俗称,指的云南祥云县。洪武二年(1369),云南虽然没有纳入明朝版图,但其人口移居到胶东的可能性很大。至于胶东望族缘何称始祖是洪武二年迁移到胶东的?本文通过逐步解构洪武二年(1369)云南的历史,分析认为洪武二年,即1369年,小云南地区的人口因为逃避战乱而迁居到明朝控制地区。洪武二年是一个始迁时间,在小云南与明控制区的纪年称谓不同,因为之后小云南移民一直生活在明朝纪年法则的环境中,对其从小云南到明朝控制区时的时间记忆名称就更容易倾向于“洪武二年”。故洪武二年(1369),胶东望族的始祖从小云南移居当地的可能性很高,而不是简单的附会永乐年间的云南移民。 元末明初移民到胶东的人口逐渐融入到当地基层社会中去,繁衍生息,由一个家庭发展壮大为一个家族,成为新的土著居民。他们的发展方向因为户籍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卫所家族(因明代卫所制度而名之)依靠军功崛起是家族发展的基础条件,科举入仕又为其提供了家族发展的新条件。于是,军籍家族兼备了军功和科举两条发展道路,最终成为了望族。清代撤销卫所后,卫所望族成为民籍,融入当地社会之中。民籍移民之家到胶东后,没有军籍的束缚,较之卫所家族更容易融入到当地社会。于是,新旧土著民籍居民的发展道路具有了共同性:以农耕持家,又兼备诗书传家。其家族成员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成为朝廷统治阶级一员,同时还赢得了朝廷的封赐,为家族成员带来一定的荣誉和权利,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于是,家族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和官府上层的威望,实现了由家族向望族的转变。由此观之,无论军功之家,还是农耕之户,都是依靠科举入仕实现了家族大发展,威望大提升。这是明清胶东望族发展的一大特点,,也是一条保持家族保持长盛不衰的主要途径。 胶东望族在地方事务中亦充分发挥其社会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地方安全的维护和基层社会的公共建设,弥补了朝廷力量的缺失,形成一种隐性的统治力量和建设力量。他们的这些行为又为其赢得了基层官府和民众的赞誉,获得来自基层的威望。基层的威望与科举入仕带来的官方认可共同组成了望族的威望,使其由胶东大家族发展成为一方望族。 明清胶东望族在发展中经历过数次战乱,每次战乱都是对其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其中以元明交替和明清鼎革之乱为最。战乱过后,胶东望族积极参加科举考试,重视诗书传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实现家族的重建。望族诗书传家的过程亦是接受士大夫文化的过程,接受正统文化原则的过程。国家正统文化意识由此下渗到基层社会中。望族成员接受士大夫文化后,积极进行实践,对家族重建的总结是其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家族建设就是对家族重建历史的总结,是士大夫文化原则与基层社会祖先崇拜意识相结合的实践,是一种文化的再造。
【关键词】:明清 胶东望族 基层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8
【目录】:
- 目录4-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9
- 第一章 明初胶东移民与望族19-47
- 第一节 “小云南”与“洪武二年”19-33
- 一、 “小云南”是一种群体的历史记忆19-25
- 二、 “洪武二年”25-28
- (一) 洪武二年的胶东移民25-26
- (二) 洪武二年的云南人口外迁26-28
- 三、 永乐年间云南和四川的移民28-32
- (一) “小云南”移民附会永乐年间云南移民的可能性较小28-29
- (二) 洪武二年四川移民到胶东的可能性较小29-32
- 四、 洪武二年从小云南移民到胶东的可能性较大32-33
- 第二节 特殊的移民望族:卫所望族33-47
- 一、 普通军户望族33-39
- (一) 军户移居胶东的背景33-36
- (二) 明初移民胶东的军户简况36-38
- (三) 普军户发展成望族的一般轨迹38-39
- 二、 军卫职官望族39-45
- (一) 军卫职官家族简况39-43
- (二) 军卫职官家族的一般发展轨迹43-45
- 三、 卫所望族兼备军功和科宦两条道路45-47
- 第二章 胶东望族与朝廷对仕宦之家的封赐47-56
- 第一节 朝廷对仕宦之家的封赐47-49
- 一、 封赐的组成47-48
- 二、 封赐的原因48-49
- 第二节 登科封赐中的胶东望族49-56
- 一、 科举入仕家风的形成50-51
- 二、 家族成员获得朝廷封赐的惠及51-52
- 三、 形成家族的官方威望52-53
- 四、 胶东望族对科举的态度:以科举为主,兼及其他职业53-56
- 第三章 胶东望族的基层威望形成56-77
- 第一节 胶东望族与明清战乱56-66
- 一、 明清胶东境战乱56-63
- (一) 刘六、刘七之乱57-58
- (二) 孔有德、李九成之乱58-59
- (三) 明清鼎革时胶东境战乱59-61
- (四) 捻军乱胶东61-63
- 二、 望族的战乱价值选择63-65
- (一) 忠于当朝统治,维护稳定的价值选择63-64
- (二) 望族官员对明清胶东战乱的积极作为64-65
- 三、 维护社会安全,获得了基层的威望65-66
- 第二节 社会建设66-77
- 一、 促文助教兴儒业66-73
- (一) 著书立说66-68
- (二) 创办文社68-70
- (三) 兴修教育设施70
- (四)参与地方志书等历史文献的撰写70-73
- 二、 抗天灾济乡里73-74
- 三、 建庙修寺,维护基层信仰74-75
- 四、 望族在基层的积极作为带来民众的认可与威望75-77
- 第四章 胶东望族的家族建设77-105
- 第一节 移民望族的家族建设特征77-80
- 第二节 家族建设的背景80-87
- 一、 战争破坏原家族建设:家族建设对家族重建的总结80-81
- 二、 家族建设与科举81-84
- (一) 科举制推动家族建设的庶民化81-82
- (二) 家族建设是一种文化创造82-83
- (三) 家谱体例主要仿照以欧阳修、苏轼族谱83-84
- 三、 家族建设与家族自觉:祖先崇拜形成建设动力84-87
- (一) 修撰家谱是一种家族责任84-86
- (二) 家族自觉的背后是祖先崇拜86-87
- 第三节 影神祭祖方式87-91
- 一、 影神的原始作用:特殊的祭祖方式88-89
- 二、 胶东望族的影神作用89-91
- (一) 家谱的重要资料来源89-90
- (二) 对族谱的考订90-91
- 第四节 胶东望族的族长91-93
- 一、 族长未普遍存在,权力较小91-92
- 二、 类似于族长权威的组织92-93
- 第五节 房社与祭祖祠堂93-94
- 一、 胶东望族的祠堂建设简况93
- 二、 类似于祠堂的建筑93-94
- 第六节 族产94-98
- 一、 祭田的经营和坟茔保护95-97
- 二、 族产对家族建设的影响97-98
- 第七节 字辈世次98-100
- 第八节 族规家训100-103
- 一、 以族谱序言的取代成文族规100-102
- 二、 个案成文族规分析:以蓬莱李氏的宗约为例102-103
- 第九节 家族建设是时代与空间的文化再造103-105
- 结语105-107
- 附录107-108
- 参考文献108-112
- 后记112-11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璞;试述明清以来宗族的社会救助功能[J];安徽史学;1998年04期
2 冯尔康;清代宗族、村落与自治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冯尔康;;简论清代宗族的“自治”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J];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5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年05期
6 张彩霞;明初军户移民与即墨除夕祭祖习俗[J];民俗研究;2002年04期
7 许华安;;清代宗族势力的膨胀及其原因探析[J];清史研究;1992年04期
8 曹凤祥;论明代族田[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2期
9 于建嵘;清末乡村皇权、族权和绅权的联结[J];探索与争鸣;2003年03期
10 徐晓望;试论明清时期官府和宗族的相互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梁娟娟;明清临朐冯氏家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邵晴;明代山东半岛海防建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逄伟;清代黄城丁氏家族儒商门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丽霞;山东文登丛氏家族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莎莎;明清山东慈善事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翠;明清山东望族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晶;历代祭祀性民间祖影像考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张占力;明清宗族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6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2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