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清北京成贤街考略

发布时间:2017-08-24 05:53

  本文关键词:明清北京成贤街考略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 成贤街变迁 管理 文化影响


【摘要】:国子监街,元时已经形成。明时称“国子监孔庙”。清时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如今被称之国子监街。国子监街立有四座牌楼,街口的东西两座,额坊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坊题“国子监”。国子监街多平房民居,保存着旧京街巷风貌,其周围的胡同,大都与国子监相关,诸如官书院胡同、国学胡同、箭厂胡同、方家胡同等。 国子监的历史发展轨迹是,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的崇仁门(今东直门)内的这条大街上修建了“国子学”。到元大德六年(1302)正式修建了孔庙,大德十年(1307)庙成,同年又在孔庙西正式修建了国子监,体现了“左庙右学”的规制。明祟祯八年(1635)刊印的《帝京景物略》则有了这样的记载:“都城东北艮隅,瞻其坊曰‘崇教’,步其街曰‘成贤’,国子监在焉。”清时称“成贤街”,乾隆皇帝赞其为“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 从建筑方面来看,作为该条街上的主要建筑,孔庙和国子监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从文化方面来看,成贤街是元、明、清三代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崇德尚义的道德文明就从这里传向四方,教化民众。当代传承历史,播撒文明,做圣人邻里,当首善使者,安定门街道全力打造国子监现代文明特色社区。成贤街在北京文化占据着独特地位。 本题选取成贤街的历史演变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京师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为主题,全面探讨成贤街布局的变化、元明清三朝对其管理以及此街区在京师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并对成贤街的街巷变化和历史价值作一定程度的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对国子监关注较多,本文将街、庙学作为整体加以研究,这是本文的整体特点。
【关键词】:明清 成贤街变迁 管理 文化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一、选题意义8
  • 二、研究概况8-10
  • 三、本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10-11
  • 第一章 成贤街的形成与布局演变11-28
  • 第一节 元大都与成贤街的形成11-17
  • 一、元大都建城11-14
  • 二、元代的成贤街14-17
  • 第二节 明清成贤街的布局及演变17-28
  • 一、明朝成贤街的布局17-19
  • 二、明朝孔庙、国子监的建筑19-21
  • 三、清朝成贤街的布局21-25
  • 四、清朝孔庙、国子监的建筑25-28
  • 第二章 明清成贤街的管理运行28-43
  • 第一节 明代国子监的管理运行29-35
  • 一、国子监学规29-33
  • 二、历事制度33
  • 三、明代皇帝视学管理33-35
  • 第二节 清代国子监的管理运行35-43
  • 一、国子监管理36-40
  • 二、清代皇帝临雍管理40-43
  • 第三章 成贤街在明清京师文化中的作用43-56
  • 第一节 成贤街与京师文化43-51
  • 一、国子监和孔庙的建筑所体现的帝都文化43-45
  • 二、牌楼所体现的街巷文化45-47
  • 三、皇帝祭孔和视学所体现的礼仪文化47-48
  • 四、对外交流所体现的儒家文化传播48-50
  • 五、刊刻、收藏书籍所体现的图书文化50-51
  • 第二节 成贤街与名人轶事51-56
  • 一、著名官师及其贡献51-53
  • 二、著名监生及其贡献53-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辉;;明清琉球来华留学生对琉球文教事业的贡献[J];东疆学刊;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东成;元大都城市形态与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29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29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b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