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祥符县进士考论
本文关键词:明代祥符县进士考论
【摘要】:明代为科举制度的成熟期,河南为当时文化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科举成绩一直处于中上等行列。而祥符县即为开封府府城所在地又为河南布政司所在地,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进士数量居全省之冠,在整个河南地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发达地区。据现有资料统计,整个明代期间,,籍贯与祥符县有关之文进士共计141人,但其中成分复杂,大量人员户籍与祖籍不同,主要存在:户籍在祥符县,祖籍在其他地方和祖籍在祥符县,户籍在其他地方两种情况。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户籍、祖籍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时间的问题,那就是何时迁入和何时迁出的问题,这是判断人员归属问题的重要依据。对祥符县具体进士人员的考订为本文的成文基础,是下文研究的依据,因此在整篇文章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文章中前半部分主要为对祥符县进士人员身份的考订。经考订,明代祥符县文进士数额为128名,该部分进士人员都经过多种资料的支持才得以确定。在后半部分对祥符县进士群体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与周边乃至全省、全国进行比较、联系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入手探索其共性及自身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祖籍与户籍不同人员存在的时间和原因方面。在时间上主要表现为:流动主要发生在成化之后。而在流动发生的原因方面则较为复杂,主要原因为:科考制度发生变化、政府组织大规模迁徙、先辈为官而居住地发生变化、躲避自然灾害而居住地发生变化、经商活动而居住地发生变化等多种原因。(二)进士的中榜比例同时间的关系方面。就整个河南布政司而言,表现在:中榜比例最高为宣德时;最低为永乐时,其次为弘治时期,再其次为洪武(包括建文)时期。前期波动较大,正统至成化时期趋于稳定,但弘治时期突然下降,之后的整个中后期都在平均线上下波动,没有太大变化。就祥符县而言,进士中榜比例在整个明代不同时期的分布,具体表现为:中榜比例最高为宣德时,最低为弘治时,其次为洪武(包括建文)时期,再其次为天顺时期。永乐时期的中榜比例已经在平均线以上了。前期波动较大,正统至成化之间除了景泰时期外,整体趋于稳定,弘治时期突然下降,之后的整个中后期除了天启朝外都在平均线上下波动,没有太大变化。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祥符县进士中榜比例在时间分布上,基本和河南布政司总体分布吻合,但又高峰出现略早;祥符县本身而言,进士中榜比例在时间分布上总体均衡但局部差别又较大。(三)在出现文学昌盛局面的时间段上。就整个河南而言以弘治、正德时期为最高峰,中州文坛涌现出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等杰出文学家,甚至堪与江南相媲美。而对于祥符县而言,虽然进士作家主要分布在成化至隆庆时期的明代中期,但更多重要人物,及成就最高点则在正德后期和嘉靖前期,表现为:比中州文坛的总体高峰要略微晚些。(四)在进士家族的数量、时间段、持续性方面。就数量而言,终明一代祥符县拥有两个以上进士人员的家族数量大,涉及22人,9个家族,居全省之冠。就时间段来说,集中出现于明代中期,前后共持续170年。其前期的86年和末期的20年共计106年间均无进士家族出现。就持续性方面而言,则由于祥符县所在的位置和进士家族的长期维持需要诸多条件的共同作用,而导致持续性较差。总之,祥符县进士群体诸多特征的存在,其中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还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祥符县虽为北方经济文化重地,但与江南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差别,尤其表现在数量上。其主要原因则由经济、文化两方面决定。祥符县在进士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应为全省一类地区,全国二类地区的前列,属于较发达地区,与该地区经济、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位置基本吻合。
【关键词】:祥符县 明代 进士 科举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意义10
- 二、研究现状10-11
- 三、研究方法11-12
- 四、创新之处12-14
- 第一章 祥符县进士人员的考订14-46
- 第一节 祥符县进士人员的统计14-22
- 一 依据《雍正河南通志》《祥符县志》及《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统计15
- 二 所有与祥符县有关进士人员的统计15-22
- 第二节 祥符县具体进士人员的判定22-46
- 一 判定标准的确定22
- 二 资料记载一致者22-26
- 三 资料记载存在出入者26-39
- 四 祥符县进士总额的确定39-46
- 第二章 祥符县进士群体归纳研究46-80
- 第一节 祖籍与户籍不同人员的存在46-53
- 一 人员流动发生的时间48-49
- 二 人员流动的原因49-53
- 第二节 祥符县进士数量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原因53-67
- 一 进士出现数量在时间上的特征53-63
- 二 进士数量在时间上分布特征出现的原因63-67
- 第三节 祥符县典型进士研究67-72
- 一 李濂68-70
- 二 高叔嗣70-72
- 第四节 祥符县进士家族及其特征72-80
- 一 数量73-77
- 二 时段性77-79
- 三 持续性79-80
- 第三章 结论80-82
- 附录82-98
- 明代祥符县进士小传82-98
- 表格目录98-100
- 参考文献100-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梨树冲;吕志勇;喻立;唐华;;文凭,到底有多重[J];高中生;2007年23期
2 沈仁国;;金天会六年进士辑补(三)[J];江海学刊;2006年05期
3 惊鸿;刘s匀舛允遊J];政府法制;2004年13期
4 李浩楠;;《玉堂嘉话》标点纠谬二则[J];中国史研究;2008年04期
5 乌廷玉;;唐朝多数官员不是进士出身[J];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4期
6 陈贵中;;眼里识得破[J];领导文萃;2010年14期
7 陈贵中;;眼里识得破[J];文苑;2009年01期
8 詹昌政;;连氏祖地魁城行[J];福建乡土;2008年06期
9 张燕波;唐代进士群体死亡现象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完颜绍元;;清代官场的“艳照门”[J];领导文萃;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华兴;;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2 李济民;;朱子理学与晋江儒子[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叔侗;;《三山志》的历史文化价值[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4 武守志;;关于武颂扬清季参与经略台湾诸事考略[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林金松;;刘克庄文学成就浅探[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任f ;;《明故太孺人史母杨氏墓志铭》考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7 曹晋杰;朱步楼;;学术研究必须实事求是、除假求真——兼评《施耐庵研究》一书[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8 赵望秦;;《登科记考补正》拾遗补证[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9 刘启方;;宋公明是施耐庵志向的“皮影”——概说《水浒传》梁山领军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10 吴越;;《水浒传》和杭州的瓜葛[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新年;焦氏“兄弟文武状元”之初考[N];黄山日报;2008年
2 张和敬;寂寥戴震墓[N];安徽日报;2006年
3 王庆云;《旅途撷英》的雅趣[N];安徽日报;2005年
4 游彪;宋朝的“平民”状元[N];光明日报;2003年
5 赵珩(文化评论家,著有《老饕漫笔》);留作他年记事殊[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汪隆重 搜集整理;去时还是来时贫的诗人县令孙清士[N];巴中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张贵;小茄园的乡土诗韵[N];吉林日报;2006年
8 冯汉亭;清化的科举与捐纳[N];民主协商报;2006年
9 张帆;夏邑发现三个石牌坊[N];商丘日报;2008年
10 李心文;浩然佳句润佳砚[N];中国商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方芳;《清代朱卷集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石中华;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汤燕君;唐代试诗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姚红;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论[D];浙江大学;2009年
6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朱寅;岳珂著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晁成林;宋前文人入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吴克军;中国古代书画潜市场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上刚;明代祥符县进士考论[D];河南大学;2012年
2 常成;明代进士录取额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育科;五代进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倪立峰;清代安徽进士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刘海波;唐代岭南进士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莫军昌;唐代袁州进士考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齐香君;明代山西进士群体构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晓萍;明清山东兖州府进士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经纬;明代军籍进士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凌;明清松江府进士人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734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3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