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史料学考证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等方法,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青史演义》继承发扬民族史学传统,借鉴和吸收汉族史学观念及其史料,对蒙古史史料的创新编纂进行详细比较考证和深入分析整理,甄别厘清《青史演义》的史料来源,分析研究《青史演义》与相关历史著作的文学性,评价《青史演义》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 全文由《绪论》、《13世纪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与〈青史演义〉》、《17—18世纪历史文献〈诸汗源流黄金史纲〉、罗〈黄金史〉、〈大黄史〉、〈蒙古源流〉、〈金轮千辅〉与〈青史演义〉》、《汉文历史文献〈元史〉、〈大元史〉、〈续资治通鉴〉与〈青史演义〉》等四个部分及结论组成。 绪论由选题意义、研究概况、理论及研究方法、研究文本说明等几部分组成。 一、选题意义: 《青史演义》是蒙古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19世纪成书的《青史演义》是《蒙古秘史》、《黄金史纲》、《黄金史》、《大黄史》、《蒙古源流》、《金轮千辐》等13—17、18世纪蒙古史传文学的传承之作,也是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一部新篇章。《青史演义》继承发扬蒙古史传文学传统的同时借鉴汉族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成为蒙古文学史上的创新体裁作品。 目前《青史演义》研究已成为尹湛纳希研究的重中之重。前人研究以版本、文学性、哲学思想、蒙汉文学关系等为主,但从文献史料学角度对《青史演义》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笔者认为,《青史演义》的文献史料学研究可以进一步厘清《青史演义》的史料来源,更容易透视其历史性和文学性。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将《青史演义》继承发扬民族史学传统,借鉴吸收汉族史学观念及其史料,对蒙古史史料的创新编纂,进行详细比较考证和深入分析整理,甄别厘清《青史演义》的史料来源,评价《青史演义》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弥补《青史演义》文献史料学研究之不足。 二、研究概况: 主要评述了与本论题相关的国内外学术研究状况。1909年俄国布里亚特语言学家色·扎姆查拉诺(Ц·Жамцарано)报道过圣彼得堡图书馆收藏的十五卷本《青史演义》。 最早研究尹湛纳希及其作品的是德国著名蒙古学家W·海希西(W·Heissig)。1943年他发表了论文《关于重现元代蒙古人历史之青史的几点观察》,文章介绍了《青史演义》的开鲁版本和特睦格图版本,并对《青史演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他认为:“从作者的历史观和认识论来看我们没有理由把《青史演义》仅仅看成一部长篇小说。根据尹湛纳希的创作目的,《青史演义》是利用元朝中国史料,站在蒙古人的立场上重新编写的历史书”。海希西还在他的专著《蒙古历史与文化》中叙述了1942年发现《青史演义》(四十三章至七十二章)的经过以及尹湛纳希的创作目的。他谈到《青史演义》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时说:“没有一部作品象尹湛纳希作品这样炫耀过蒙古人的荣耀和满足过他们的愿望。尹湛纳希的目的就是要把十九世纪的蒙古人从懦弱、悲观和不幸中拯救出来,把他们引向新的未来”。 蒙古国著名学者策·达木丁苏荣(Ч·Дамдинсурон)在《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中介绍《青史演义》时指出:“这部长篇小说就其所包括的内容来看是和《蒙古秘史》基本相同,但其思想大不相同。因为尹湛纳希写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小说,所以在忠于历史事实的同时作了一些虚构,特别是主要人物,尹湛纳希笔下的成吉思汗并不是历史上的成吉思汗而是人民理想中的人民英雄”。他还在《蒙古族古代文学概要》中对《青史演义》的思想内容作了论述:“尹湛纳希塑造好皇帝和忠臣的形象以反衬自己所生活的年代的君主官吏是对十九世纪君主官吏暴戾行为的尖锐批判”。 扎木苏荣扎布(г·Жамсуронжав)发表论文《论尹湛纳希的长篇小说》,探讨了《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的人物形象和创作方法等问题。 俄罗斯学者с·ю·涅克柳多夫(С·Ю·неклюдов)发表论文《蒙古古代散文中叙事散文的形成过程》,对《青史演义》的结构和情节作了比较研究。 美国学者杭锦·贡布扎布于1963年发表了论文《尹湛纳希和他的历史文学〈青史演义〉》,他首次把八篇《青史演义·纲要》翻译成英文。1970年又撰写了论文《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在蒙古文学史上的地位》,评价《青史演义》是蒙古文学史上的首部长篇小说,并对《青史演义》1957年呼和浩特版本和尹湛纳希手稿本(异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1973年在威斯巴登出版了专著《〈青史演义〉—尹湛纳希创作的蒙古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研究》,并刊布了尹湛纳希手稿本《青史演义》。 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博士、教授却玛(ШаравынЧоймаа)2006年在乌兰巴托用吉立尔文转写出版了《青史演义》,,在序言中介绍了《青史演义》的各种版本,简述史料来源,强调《青史演义》文献比较研究的重要性等。 国内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木吉勒策旺先生以《〈青史演义〉研究》为题在蒙古国取得了副博士学位。他从《青史演义》纲要中的哲学思想和《青史演义》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以及《青史演义》的民族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青史演义》的进步意义。他的论文于1959年在乌兰巴托出版。 贺·宝音巴图先生先后发表几十篇论文,1981年出版专著《论尹湛纳希及其〈青史演义〉》,系统论述尹湛纳希的生活年代、生活道路及其思想,《青史演义》的主题思想、真实性、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表现方法、语言、民族特点、艺术特色、创作方法以及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 德斯来扎布先生出版专著《论〈青史演义〉与十部史书的关系》,从比较研究角度论证《青史演义》与其它相关历史著作之间的关系。 扎拉嘎先生于1991年出版专著《尹湛纳希年谱》,作者经过全面梳理和严密考证有关尹湛纳希的现有资料,第一次系统提出尹湛纳希家世、生平的详细脉络和主要作品的创作年代,将关于尹湛纳希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的研究推进到新阶段。1994年出版专著《尹湛纳希评传》,对尹湛纳希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扎拉嘎先生认为尹湛纳希的创作活动是他全部生活经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尹湛纳希作品的创作年代进行总体性考察。从尹湛纳希的家世、生平、创作道路和具体历史环境着手,汇集各种点滴资料,通过互相印证,衬托尹湛纳希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他系统汇集了有关尹湛纳希生平的各种史料和尹湛纳希所处特殊历史环境相关的资料,使尹湛纳希研究更趋于系统化和完善。2002年出版的蒙汉文学关系研究专著《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中,有一节对蒙汉文史料与《青史演义》的影响借鉴关系作了实证研究。将《青史演义》与蒙文历史著作《蒙古黄金史》(罗布桑丹津著)和《蒙古源流》,汉文历史著作《元史》和《续资治通鉴》等进行比较研究。 包红梅博士在学位论文《论蒙古史传文学向历史小说的转型:〈青史演义〉与相关蒙汉文历史著作的比较研究》(2003年)中,从蒙汉文学关系角度探讨了《青史演义》与蒙汉文历史著作之间的继承发展及借鉴关系。此文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文体特征等几个方面对《青史演义》与相关蒙汉文历史著作进行了比较研究。 国内学者们拓展了尹湛纳希及其《青史演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扎拉嘎先生更将尹湛纳希及其《青史演义》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结前人研究主要以版本、文学性、哲学思想、蒙汉文学关系等为主,但从文献史料学来源角度对《青史演义》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文献学角度将《青史演义》继承发扬民族史学传统,借鉴吸收汉族史学观念及其史料,对蒙古史史料的创新编纂进行详细比较考证和深入分析整理,甄别厘清《青史演义》的史料来源,评价《青史演义》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力图弥补《青史演义》文献学史料来源研究之不足。 主要论文:(1)贺·宝音巴图:《青史演义》与《智者喜宴》,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1982年3月28日,第三版。 (2)贺·宝音巴图:《青史演义》与《元史》,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1982年5月17日,第三版。 (3)贺·宝音巴图:《青史演义》与《金轮千辅》,蒙古语言文学(蒙古文版),1983年2期111—113页。 (4)宝力高:历史小说《青史演义》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古文版),1983年2期89—105页,4期66—84页。 (5)伍月:论《青史演义》与《水晶珠》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8年1期104-112页。 (6)扎拉嘎:《青史演义》创作年代考,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3期24-30页。 (7)巴雅尔:《青史演义》与《智者喜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古文版),1994年1期51-55页。 三、研究文本说明: 主要说明本文所引用的文献版本。 (1)尹湛纳希,《青史演义》: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69章本为主,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青史演义》补充本为辅。 (2)《蒙古秘史》:亦邻真复原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诸汗源流黄金史纲》:宝力高校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4)罗《黄金史》:蒙古国影印本,1990年乌兰巴托出版。 (5)萨囊彻辰,《蒙古源流》:海涅士(E·haenisch)在柏林影印出版的库仑本。 (6)《大黄册》:乌力吉图校勘、注释本,民族出版社,1983年。 (7)答里麻,《金轮千辅》:乔吉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8) [明]宋濂等撰,[清]图腾等译,《元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7年。 (9)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10)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 第一章《13世纪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与〈青史演义〉》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节《蒙古秘史》的史学传统与《青史演义》从“黄金家族”正统观、编年史体例等角度阐述了《青史演义》对《蒙古秘史》史学传统的继承。第二节《蒙古秘史》的历史记载与《青史演义》从历史事件及重大战役记载等方面比较分析了《青史演义》对《蒙古秘史》史料的借鉴和引用。历史记载主要以成吉思汗记载——铁木真诞生、铁木真与孛尔贴、铁木真登基,将军大臣记载——木华黎、博尔础、哲别等为主进行了考证。重大战役记载以阔亦田之战、卯温都之战、纳忽山战役等为主进行了考证。第三节《蒙古秘史》的文学传统与《青史演义》从民间文学素材及叙事方式等方面阐述了《青史演义》对《蒙古秘史》文学性的继承。第一小节从神话传说、诗歌等两方面阐述《青史演义》对《蒙古秘史》民间文学素材的继承。第二小节从散韵结合的叙事方式、传统修辞方法等两方面阐述《青史演义》对《蒙古秘史》叙事方式的继承。 第二章《17—18世纪历史文献〈诸汗源流黄金史纲〉、罗〈黄金史〉、〈大黄史〉、〈蒙古源流〉、〈金轮千辅〉与〈青史演义〉》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节从蒙古史学传统及佛教影响等两方面阐述《青史演义》对17—18世纪历史文献史学传统的继承。第二节从相关国家的记载、成吉思汗封号、成吉思汗逝世等方面比较分析《青史演义》对17—18世纪历史文献史料的借鉴和引用。第三节从神话传说与诗歌等方面阐述《青史演义》对17—18世纪历史文献文学性的继承。 第三章《汉文历史文献〈元史〉、〈大元史〉、〈续资治通鉴〉与〈青史演义〉》,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节从儒学传统及其历史观、编年史体例及纪年方式等角度阐述《青史演义》对汉文历史文献史学传统的借鉴吸收。第二节从将军大臣事迹记载——塔塔通阿、耶律留哥、耶律楚材、石抹明安、石天应、史天倪及征战金国——成吉思汗亲征金国、木华黎征金,征战夏国等方面比较分析《青史演义》对汉文历史史料的引用。 总结部分从蒙古文历史文献和汉文历史著作两方面总结论述了《青史演义》的史料来源和史料价值及其文学性。总结论述《青史演义》借鉴引用13—17、18世纪蒙古文历史文献的史料来源出处,指出《青史演义》前三十七章史料可信度低,文学性高于历史性。《青史演义》借鉴引用汉文历史文献的史料来源出处,指出《青史演义》三十八章至六十九章史料可信度高,历史性高于文学性。《青史演义》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青史演义》 史料来源 文学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7.419;K206
【目录】:
- 摘要3-12
- ABSTRACT12-18
- 目录18-22
- 正文22-189
- 参考文献189-1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国朝典汇》(明太祖部分)史料来源及文献价值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史箴;何蓓洁;;雷发达新识[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04期
3 杨军;;耶律俨《皇朝实录》与《辽史》[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2 佟建荣;;宋夏沿边蕃部人口流动考论[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3 向燕南;;王世贞的史学批评及其理论贡献[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拜根兴;;初唐将领王文度事迹考述——兼论唐与百济、新罗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胡玉冰;;汉文西夏文献之特点及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6 李艳平;张惠芬;;浅谈基层气象台站史志编纂过程中的体会[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劳在今日,利在永远”——气象史志的积累与挖掘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任建;;草原文化与草原小说[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8 杝磊;;唐玄宗迁居西内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9 张连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冬石(书评人);民国史研究的新成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金林祥邋董美英;历史在对话中流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邱家和邋实习生 于晓芹;老油画收藏应该学术先行[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李平;历史,毕竟不是小说[N];温州日报;2006年
5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正确对待历史和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吕培成 吴玲玲;《史记》研究的新开拓[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秀平;陈书[N];今日信息报;2006年
8 鲁静;共和国元帅的非常之路[N];人民日报;2007年
9 刘重来 陈晓华;陈垣开设“史源学实习”课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戴逸;以碑说史[N];人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日查;《青史演义》史料来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吴塔娜;《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娜日苏;莫日根葛根《金念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黄俊铨;禅宗典籍《五灯会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孙晓晖;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6 熊伟华;《隆平集》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张居三;《国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玉春;大夏国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董兴艳;《唐会要》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根;论《青史演义》形象塑造中对汉族故事传说的借鉴[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萨如拉;论儒学思想对尹湛纳希《青史演义》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马维斌;《册府元龟》的撰修以及其中唐代部分的史料来源与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平;叶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学价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玉荣;《青史演义电子词典》形容词分库构建[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哈斯;《皇明北虏考》史源及其史料价值[D];内蒙古大学;2007年
7 彭菊媛;《新唐书》“本纪”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唐黎明;《清波杂志》史料价值探微[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志杰;《南部新书》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包阿如娜;《青史演义》主要人物原型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0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5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