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楚汉之际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辨
发布时间:2017-09-01 22:38
本文关键词:《史记》楚汉之际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辨
更多相关文章: 司马迁 《史记》 项羽 刘邦 巨鹿 彭城 乌江
【摘要】: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界、史学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先秦西汉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鲁迅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的史学价值及文学魅力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司马迁,作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继承了史家“实录”的精神,积极搜集最广泛、最真实的史料,力求再现历史的原貌;又兼有文学家善于抒情的品质,在记录历史的同时,阐发着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主观认识。司马迁这种寄情于史的手法,增强了《史记》的可读性,激起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共鸣,对历史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同时个人爱憎倾向的加入必然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史记》作为一部史书的“真实性”。尤其是作者特别关注的人物,如项羽、李陵等等,这些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深挚的感情,所记述的事件往往以突出人物性格为主,并没有将客观叙事放在首位。但是读者在阅读《史记》的同时,往往也接受了司马迁的价值观,没有从《史记》的感情色彩中走出来。所以笔者希望通过绵薄之力,滤掉《史记》的文学成分,认真考证其记载历史事件的真伪,还原历史人物的本真。 本篇论文,笔者选取《史记》中最著名的“楚汉之争”作为话题,仔细考证人们家喻户晓的故事,打破社会既定思想的束缚,全面分析“楚汉之争”的始末,力求还原“项羽”的历史形象。笔者认为司马迁对于项羽的记载,有一种刻意创造“大英雄”的倾向:“巨鹿之战”赋予了项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彭城之战”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中分鸿沟”赞扬了他心系天下的仁心;“自刎乌江”造就了他高傲不屈的人格。司马迁着重描写项羽失败的或然因素,极力渲染项羽一生的悲剧色彩,唤起了人们对项羽的同情与崇拜。但历史上,项羽的一生似乎不像《史记》所记述的那样传奇,《史记》本身的记载也往往经不起仔细的推敲。笔者将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高祖斩白蛇”、“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荥阳、成皋之战”及“项羽之死”六个话题,对《史记》的记载进行全面的考证,力图向读者展现那段历史的原貌。 总之,笔者个人认为《史记》对“楚汉之争”的记载,尤其是对项羽的过分“拔高”,超出了历史的承受底线,违反了正常的思维逻辑,多少影响了《史记》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项羽 刘邦 巨鹿 彭城 乌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重大事件的时间问题11-16
-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错误11
- 二、产生错误的原因11-13
- 三、对现在历史学家的质疑13-14
- 四、个人整理的自认为准确的楚汉之际大事时间表14-16
- 第二章、高祖斩白蛇16-20
- 一、“赤帝子”与“白帝子”16-17
- 二、“五行”与“五德”17-18
- 三、“白”与“黑”18
- 四、“赤”与“黄”18-19
- 五、“上天的安排”与“无奈的附会”19-20
- 第三章、巨鹿之战20-26
- 一、秦军在巨鹿城并没有两大主力21-23
- 二、所谓的“破釜沉舟”,,应该是子虚乌有23-24
- 三、巨鹿之战,项羽并没在短兵相接中以少胜多24-25
- 四、巨鹿之战并没有歼灭秦军的主力25-26
- 第四章、彭城之战26-31
- 一、“五诸侯”到底指谁26-28
- 二、三万人如何杀掉二十万人28-30
- 三、项羽的大军究竟在何方30-31
- 第五章、荥阳、成皋会战31-35
- 一、关于“荥阳、成皋得失”的问题31-33
- 二、关于“项羽东击彭越”的问题33-35
- 第六章、项羽之死35-42
- 注释42-46
- 参考文献46-47
- 论文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7-48
- 致谢4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文丽;;匈奴头曼单于以冒顿为质月氏相关史实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774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74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