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

发布时间:2017-09-03 04:17

  本文关键词:《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汉书》 《后汉书》 《易》学问题考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汉书》、《后汉书》涉及《周易》特别是引《易》的问题进行考察、研究与论述。共分作五章论述,首先在第一章,探讨了《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强调的哲学思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就懂得运用《周易》一书中蕴含的例如“阴阳和谐”、“穷变通久”以及“顺时而动”的哲学思想来阐述现实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个人命运等问题。第二章则是论述《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反映出的两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及措施,如强调限制诸侯、防止外戚女主专权、选贤任能、尊崇儒术、改善民族关系的大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以及敬授民时、轻徭薄赋、开仓赈灾、提倡薄葬以及废除肉刑的“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第三章阐述《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儒家之道德修养,文中主要从孝、义、谦、智、信、忠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那么,由此前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汉代,《周易》作为一部经典典籍,对人们加强话语权威性起到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作用,影响力不断增强。第四章考察《汉书》、《后汉书》中个别《易》学问题,主要是根据《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后汉书·儒林传》以及《汉书·五行志》等篇章,对其中涉及的两汉易学传承、京房易学问题进行一定的梳理分析,进一步加强对两汉《易》学的发展的全面了解。第五章综论,是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周易》一书在两汉之际经典地位提升的表现与促进因素,同时还论述汉代学者通《易》以致用的特点、作用以及价值即对后代人们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汉书》 《后汉书》 《易》学问题考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4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8
  • 目录8-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的对象及意义10-11
  • 二、选题研究历史及现状11-13
  • 三、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强调的哲学思想14-28
  • 第一节 阴阳和谐14-18
  • 第二节 穷变通久18-22
  • 第三节 顺时而动22-28
  • 第二章 《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两汉政治、经济、文化的政策及措施28-54
  • 第一节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28-45
  • 第二节 "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45-54
  • 第三章 《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儒家之道德修养54-74
  • 第一节 仁者爱人,以孝为先54-55
  • 第二节 同心断金,义薄云天55-58
  • 第三节 谦谦君子,有礼有节58-62
  • 第四节 智周万物,谋谟大业62-67
  • 第五节 敬慎修德,信守不渝67-70
  • 第六节 忠心耿耿,鞠躬尽瘁70-74
  • 第四章 《汉书》、《后汉书》中个别《易》学问题考74-112
  • 第一节 西汉、东汉易学传承74-91
  • 第二节 《汉书·五行志》中的《京房易传》91-112
  • 第五章 综论112-124
  • 第一节 《易》之地位变化112-120
  • 第二节 汉代学者通《易》以致用的特点、作用及其价值120-124
  • 结论124-126
  • 参考文献126-130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30-132
  • 致谢132-134
  • 个人简历134-1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史记》《汉书》异文中的同源词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陈敏祥;;《后汉书》李贤注商榷三—不明语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吴昱昊;;《史记》《汉书》诸《表》考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冯馨瑶;;《史记》《汉书》中作者精神倾向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郝敬;;论欧阳修对唐人“小说”之学的重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韦石;世界最早的女教育家──班昭[J];中小学管理;1994年11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叙杰;;中国古代的仓廪[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C];1994年

3 曾超;;“白虎为害”新议[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许征;;“文莫吾犹人也”别解[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吴晓秋;;初探铸“■”符号的铜钺[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刘作颖;叶正乾;;汉夜郎国都邑考——兼“夏都”探索[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康柳硕;;洪遵《泉志》“拂凔国钱”考略[A];甘肃省钱币研究(1998-2003)年学术论文集[C];2003年

8 党顺民;吴镇烽;;上林三官铸钱官署新解[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9 张维慎;;论秦汉时期宁夏畜牧业的发展[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10 罗惠珍;;从汉代明器探究当时的庄园经济特点[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王子今;鲸鱼死岸:《汉书》的“北海出大鱼”记录[N];光明日报;2009年

2 中国改革报社 马广志;学生为啥在图书馆找不到《后汉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从《汉书》中拼接西汉赋税图画[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王子今;《汉书》下酒[N];光明日报;2003年

5 ;赵作海蒙冤不仅是商丘的耻辱潮白[N];南方日报;2010年

6 许殿才;传统史学的范本——《汉书》[N];光明日报;2001年

7 许凌云;叙事周密 议论风生[N];光明日报;2001年

8 本期主讲 四川大学教授 王红;朱买臣妻冤不冤[N];成都日报;2009年

9 施桂红;功绩卓著两汉令[N];中国档案报;2005年

10 张在军;都是东坡惹的祸[N];乐山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林;《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姚军;《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艳红;《汉书》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曾小霞;《史记》《汉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D];苏州大学;2012年

5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施真珍;《后汉书》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冯靓芸;《汉书》通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谢秉洪;《汉书》考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方勇;范晔及其史传文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彩霞;《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嗑;《仙鉴》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重出人物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旭晖;《汉书》列传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淞淞;《汉书》社会交际称谓词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晓芳;《汉书》、《后汉书》中的后妃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次照辉;《汉书》的民族史撰述与民族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肖洁婷;论《汉书》所蕴含的生态理念[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成良;八家后汉书与范晔《后汉书》史料异同之比较[D];山东大学;2011年

9 闫t,

本文编号:782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82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4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