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辑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7:16
本文关键词:《永乐大典》辑佚研究
【摘要】: 《永乐大典》是编纂于明初的大型类书,所收文献多为宋元旧本,是辑佚宋元典籍之渊薮。从明至今,有近千种文献从其中辑出。《永乐大典》辑佚研究是《永乐大典》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诸家论著,多有涉及。然多限于某一方面之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本文尽可能竭泽而渔地占有材料,力图全面展现各时期《永乐大典》辑佚之面貌,弄清辑佚之成就。同时用还原分析之方法剖析具体辑本,对其辑佚之得失进行探讨,为我们今天之辑佚提供借鉴。 笔者根据《永乐大典》存缺之情形、辑佚之特点,将《永乐大典》辑佚分为四个时期:四库馆前、四库馆、全唐文馆、全唐文馆后。本文致力于前三个时期的研究。 绪论部分概述《永乐大典》编纂、散亡及重新收集的历史,《永乐大典》辑佚研究现状、本文研究之重点及方法等等。 第一章研究四库馆前《永乐大典》辑佚。此时期《永乐大典》所存最多,随见随录为其辑佚特点。笔者根据所得若干新材料,探讨张四维、全祖望二人开创之功。此时期辑佚总成就作为附录一。 第二章研究四库馆《永乐大典》辑佚。此时期辑佚规模宏大,,成果丰富。本章所论包括以下方面:分析辑佚之初人员之调配,佚书确定之原则;比较现存两种详注《永乐大典》各卷存缺的目录,考查此时《永乐大典》之存缺,探讨馆臣辑佚之文献基础;统计参与辑佚之人员,考察总裁于敏中、纪昀在辑佚中的作用;探究辑佚之程序,考察馆臣在《永乐大典》中签出文献之详目,列为附录二、附录三;分析确定一辑本具体纂修官之原则,考究其中四十名纂修官所纂之辑本;调查并胪陈未经发现之辑本;详论馆臣辑本之得失等等。 第三章研究全唐文馆《永乐大典》辑佚。此时期徐松辑佚成绩斐然。第一节概述该时期辑佚总成就。第二节讨论徐松辑佚之成绩。其中方志及《中兴礼书》是此节论述之重点。其方志辑佚主要集中在《河南志》、《唐两京城坊考》、《登科记考》三书之中。《中兴礼书》之讨论则涉及其版本、逸文在《永乐大典》中的位置、类目设定、卷次分合、缺卷补遗五个方面。并补录蒋光q4本之逸文,作为附录四。 馀论部分简述全唐文馆后之辑佚,调查该时期辑佚之总成就,列为附录五。并探讨今天《永乐大典》辑佚之热门:方志,介绍张国淦、黄燕生对此问题之意见。
【关键词】:《永乐大典》 辑佚 四库馆 全唐文馆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06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10
- 绪论10-16
- 第一章 四库馆前《永乐大典》辑佚16-28
- 第一节 张四维与《永乐大典》辑佚16-19
- 第二节 全祖望与《永乐大典》辑佚19-28
- 一 清代倡议《永乐大典》辑佚第一人19-21
- 二 全祖望《永乐大典》辑佚21-28
- 第二章 四库馆《永乐大典》辑佚28-132
- 第一节 《永乐大典》辑佚之议起28-32
- 第二节 《永乐大典》存缺考32-38
- 第三节 《永乐大典》辑佚人员考38-46
- 第四节 《永乐大典》辑佚程序考46-65
- 一 签佚书单47-51
- 二 裒辑草本51-52
- 三 校勘52-58
- 四 改编58-65
- 第五节 四库馆《永乐大典》辑本纂修人考65-108
- 一 陈昌图68-70
- 二 励守谦70-71
- 三 王嘉曾71-72
- 四 吴寿昌72-73
- 五 黄轩73-74
- 六 闵思诚74
- 七 陈昌齐74-75
- 八 平恕75
- 九 邹炳泰75-78
- 十 黄寿龄78-79
- 十一 余集79-81
- 十二 邵晋涵81-84
- 十三 周永年84-86
- 十四 戴震86-89
- 十五 杨昌霖89-91
- 十六 吴典91
- 十七 孙辰东91-93
- 十八 刘湄93-94
- 十九 邹玉藻94-95
- 二十 翁方纲95-96
- 廿一 邹奕孝96
- 廿二 郑际唐96-97
- 廿三 刘权之97
- 廿四 汪如藻97-98
- 廿五 程晋芳98
- 廿六 任大椿98-99
- 廿七 张羲年99-100
- 廿八 沈孙琏100
- 廿九 王汝嘉100-101
- 三十 沈叔埏101-102
- 卅一 徐步云102-103
- 卅二 周兴岱103
- 卅三 彭元s
本文编号:799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9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