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及其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9 01:33
本文关键词: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及其影响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财政支出 生息银两 交商生息 红白恩赏
【摘要】:生息银两制度是由政府拨出一定的专门款项作为基金,交给政府官员或者商人负责营运,政府只收取一分至二分不等的利息,所取息银主要用来支付政府的特定支出。它对清代财政金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清代的政治统治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清代生息银两制度的运作方式、用途等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康熙时期“生息银两”制度主要是对某些商人或兼充商人的官吏人等的特殊照顾,借帑银以供营运,或者设立公库,直接借贷给八旗部众以解其债务和生计问题;雍正至乾隆三十五年之间,将生息银两制制度化,通过发放生息本金给指定官员营运生息或者发商生息,收取息银增进基层官兵的福利或用于其他公益或公务支出。但是,随着对生息银两制度管理的放松,大量生息本金被用于直接借贷官兵,“取息于旗人,而又赏给旗人,终无裨益”,加之与政体不和,最终导致了生息银两的“收撤”;乾隆三十五年之后,生息银两不再“官为营运”,变成了完全的生息资本,生息本金来源逐渐由中央变为地方政府为主,息银用途由恩赏兵丁为主转为了各类财政支出的重要补贴,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到晚清之时,生息银两制度却已经是政府财政紧张导致无可调拨资金,商力疲乏导致无可承领之商,官吏贪腐导致无可管理之人,最终随着清朝的衰亡而消亡。 生息银两制度作为清代重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实施对政府财政以及宏观金融环境尤其是通货膨胀,银钱比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也经常自觉或不自觉觉的运用生息银两制度去调节财政金融市场,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代金融市场发育
【关键词】:清代 财政支出 生息银两 交商生息 红白恩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9;F832.9
【目录】:
- 目录4-6
- Contents6-8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导论11-19
- 1.1 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目的和意义11-14
-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4-16
- 1.2.1 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14-16
- 1.2.2 创新点16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16-19
- 第二章 康熙时的“生息银两”19-23
- 2.1 特定对象的出借帑银19-21
- 2.2 八旗公库制的推行21-23
- 第三章 雍正元年至乾隆三十五年的生息银两23-33
- 3.1 生息银两制度的特点23-29
- 3.1.1 以息银解决八旗官兵的困难23
- 3.1.2 涉及范围更广23-25
- 3.1.3 管理制度化25-27
- 3.1.4 营运方式多样化27-29
- 3.2 生息银两制度的收撤29-33
- 第四章 乾隆三十五年之后的生息银两33-45
- 4.1 与雍乾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区别33-40
- 4.1.1 营运方式33-36
- 4.1.2 用途36-38
- 4.1.3 生息本银来源38-39
- 4.1.4 还款方式39-40
- 4.2 生息银两制度的没落40-45
- 第五章 生息银两制度的影响分析45-51
- 5.1 生息银两制度对于财政的影响45-48
- 5.1.1 生息利银在财政收入与支出中的地位45-47
- 5.1.2 生息银两制度与财政思想47-48
- 5.2 生息银两制度对于金融的影响48-51
- 参考文献51-5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5-57
- 致谢57-59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9-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建辉;关于乾隆收撤“恩赏银两”与生息银两制的存废问题——乾隆的生息银两理论和政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邓亦兵;清代前期政府的货币政策——以京师为中心[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3 周志初;两淮盐商“帑利”述略[J];盐业史研究;1991年03期
4 韦庆远;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衰败和“收撤”——对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研究之三[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03期
5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J];经济研究;1995年04期
,本文编号:817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1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