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唐代丝绸之路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

发布时间:2017-09-09 11:06

  本文关键词:唐代丝绸之路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


  更多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 市场 商业 军事 环境


【摘要】: 丝绸之路横贯东西,绵亘数千里,是古代东西方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中国古代人民与西方各国通商、通使友好往来的贸易之路,它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时代,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信的中国人以博大的胸襟、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进行友好往来,此时丝绸之路也达到其鼎盛时期,沿线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商业贸易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展开与进行,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不断深化,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路线的考察研究、沿线遗址的保护开发等方面,虽也有不少论述丝绸之路沿线经济的著作,总体来说,人们对丝绸之路沿线商业尤其是市场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古籍、出土文书和遗存古迹的分析调查,来复原唐代西北丝路沿线地区的市场分布状况,探讨其贸易的性质、类型、对象,以此来考察唐朝前后期西北地区市场格局的变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以期有用于世人。 区域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定的区域因为其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经常把研究地域分成若干区域,以突出其独特性和典型性,本文在绪论中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时间、空间)做了界定,明确了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前人研究现状,并根据资料特征,找到文章的思路和切入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地区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在第一章中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社会环境,以此来分析丝绸之路沿线市场发展的环境基础;并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将唐代丝绸之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然后以此为基础展开后文的论述。根据区域典型性和独特性原则,本文将唐代西北地区划分为丝绸之路东段、西域、关内道三个区域,分别对其商业市场发展状况进行论述,分析了其贸易的对象、类型及市场分布状况,以区域商业中心为切入点探讨了丝路沿线市场变化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并以此得出全文的结论。 根据对丝绸之路东段、西域、关内道三个区域的分析,笔者认为唐代丝绸之路沿线市场的在唐代前后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从总体上看,在安史之乱以前,唐代丝绸之路全线畅通,东西方贸易频繁,丝路沿线的市场也得到很大发展,沿线的州县治所多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城镇。在隋朝和唐初,沙州和甘州是河陇地区著名的商业中心,长安年间以后,凉州逐渐崛起,取代甘州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国际都会;西域地区西州成为当地的商贸中心;关内道地区原州的商业和市场贸易超过了其他州县。安史之乱后,传统丝路中断,回鹘道和灵州道成为中西交通的主干线,原来的凉州、西州、原州等由于吐蕃的占领和侵扰,市场贸易逐渐衰落,而丝路新道沿线的灵州和庭州等地贸易日渐兴盛,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贸都会。 纵观唐代丝绸之路的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其市场发展有几个特点:首先,丝路东段、西域、关内道三个地区的市场相对独立,其贸易的对象和类型各不相同。其次,丝绸之路的变动是唐代西北市场变动的重要因素,,路线的变动决定了市场的兴衰。第三,唐代西北地区出现商业中心、军政中心合一的现象。第四,军事因素在唐代西北地区市场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五,唐代西北地区的市场贸易多为过境贸易,虽然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并没有改变丝路沿线的农牧业和手工业结构布局。
【关键词】:丝绸之路 市场 商业 军事 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2
  •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10-11
  • 二、研究范围11
  • 三、研究方案11-13
  • 四、相关研究成果13-22
  • 第一章 丝绸之路发展的环境基础与变迁22-37
  • 第一节 丝绸之路沿线的地理环境22-26
  • 一、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环境22-24
  • 二、丝绸之路沿线的社会环境24-26
  • 第二节 唐代丝绸之路的变迁26-35
  • 一、唐前期丝绸之路的路线(618-755年)26-33
  • 二、唐中期丝绸之路的线路(755-840年)33-34
  • 三、唐后期丝绸之路的通道(840-907年)34-35
  • 小结35-37
  • 第二章 丝路东段地区商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动37-65
  • 第一节 丝路东段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37-43
  • 一、丝路东段地区之社会经济状况38-40
  • 二、贸易类型、范围及市场分布40-43
  • 第二节 华戎交汇一都市——敦煌市场的盛衰43-50
  • 一、唐前期敦煌市场的发展43-48
  • 二、安史之乱后的敦煌市场48-50
  • 第三节 河西地区市场格局的变动50-57
  • 一、隋至唐前期甘州商业市场的起伏50-52
  • 二、唐朝河西走廊的开发与凉州的崛起52-57
  • 第四节 甘、凉二州市场地位的转变及其影响机制57-64
  • 一、交通因素57-58
  • 二、政治因素(政策制度)58-59
  • 三、军事因素59-62
  • 四、环境因素62-64
  • 小结64-65
  • 第三章 丝路交通与西域地区市场格局的变动65-95
  • 第一节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与西域经济的发展65-73
  • 一、唐朝对西域的经营65-69
  • 二、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69-71
  • 三、贸易类型、范围及其市场分布71-73
  • 第二节 唐朝势力的进退与西、庭二州市场地位的变动73-87
  • 一、伊西庭地区商业的发展和西州中心市场地位之确立73-85
  • 二、安史之乱后庭州市场地位的提高85-87
  • 第三节 西域绿洲城镇商业市场的初步考察87-92
  • 第四节 西域地区市场的兴衰及其影响因素92-94
  • 一、交通因素92-93
  • 二、军事因素93-94
  • 小结94-95
  • 第四章 丝路交通与关内道地区的市场格局95-112
  • 第一节 唐代关内道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市场概况95-100
  • 一、关内道地区经济的发展95-99
  • 二、贸易类型、性质及市场分布99-100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原州商业市场的兴衰100-105
  • 第三节 丝绸之路的变迁与灵州市场地位的提高105-111
  • 小结111-112
  • 第五章 结论112-115
  • 参考文献115-121
  • 致谢121-12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22-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水荣;;安禄山和唐玄宗[J];文教资料;2010年33期

2 胡可先,王庆显;王维与安史之乱[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林培龙;王宜伟;;太监宰相李辅国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吕蔚;;李白避乱隐居时期的创作及政治期待[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吕蔚;;李白避乱隐居时期的创作及政治期待[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王玉璋;论李白晚期诗风的转变[J];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7 刘后滨;安史之乱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J];中国史研究;1999年02期

8 史薇;周建忠;;论安史之乱对王维晚年创作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9 宋伟杰;;李白乐府诗《独漉篇》思想内容再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10 金荣洲;;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局限[J];理论月刊;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兰;;唐代中期的文人交游与政治参与——以李t樒鸨⒖壮哺妇鼙傥行牡奶教諿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3 胡平;;略述中唐名将田神功之事迹[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王立民;;唐前期的御史监察与廉政建设[A];激浊扬清——廉政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王义桂;;瑞昌的俗神与剪纸艺术——元结与“百花帐”[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6 曹纪祖;;好诗难再得——在四川“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O龀

本文编号:820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20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4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