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学人的中国观察——以小林爱雄的《中国印象记》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近代日本学人的中国观察——以小林爱雄的《中国印象记》为中心
【摘要】:在近代日本学人的中国认知谱系中,小林爱雄对中国的观察和论述颇显特色。在其《中国印象记》中"残酷现实与美好梦幻"的概括反映了他对中国的总体认知。然而倘若仅用"蔑视中国论和侵略中国论"来统括小林爱雄的中国观,虽不乏简明,但却无法完整映射出其中国认识话语背后的深层意涵和潜在逻辑。事实上,小林以"文明论"为底色的中国观,既显现出了他"中国文明停滞论"的论调,亦遁涵着"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文明进化史观。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小林爱雄 《中国印象记》 中国观 文明论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SS004)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12QN009)
【分类号】:K313;K207.8
【正文快照】: 小林爱雄(1881—1945)出生于日本东京市,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一生经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是日本的诗人、作词家和翻译家。1906年5月,小林与小松耕辅、山田源一郎成立了乐苑会,致力于东西方音乐与歌剧的研究和创作。同年6月2日该会创作的歌剧《羽衣》在东京神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阳;;梦与现实之间——关于《今昔物语集》中的梦故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王美平;;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以报刊舆论为中心[J];历史研究;2012年01期
3 高增杰;福泽谕吉与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思想史和国际关系的接点[J];日本学刊;1993年01期
4 李雁南;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苏明;;“诗意”的幻灭:中国游记与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之建立[J];学术月刊;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能泉;潘利锋;;交流与传承的典范——论郭沫若与谷崎润一郎的关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李勇;;名物学与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研究范式[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崔昆仑;;试析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士人的中国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张昆;丁苗;;《东方学》——传播视野下的解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5 陈天然;黄海燕;陈琦;;由赞美至蔑视——从《中国游记》看20世纪初日本人的中国观[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年01期
6 孙立春;;“中国情趣”、中国旅行与东方主义——《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述评[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王美平;;日本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三种论调[J];历史档案;2013年01期
8 占才成;;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的中国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孙立春;;从《中国游记》试论芥川龙之介的东方主义话语[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10 连永平;薛秋昌;;从《七十八日游记》看德富苏峰的中国认识[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3 高洁;论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旅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马宁;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齐军;福泽谕吉的中国论和独立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淑玲;《观光纪游》、《中国游记》与《我的留学记》中的中国情[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滕宇飞;福泽谕吉的国权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立春;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崔玮玮;谷崎润一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媛;谷崎润一郎“嗜美”探幽[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榕滨;谷崎润一郎在中国的译介[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渊媛;异端者的异端情爱谷崎润一郎小说畸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敬进;浅析游华日本人中国观的近代变化[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其章;从制海权看甲午海战的结局[J];东岳论丛;1996年04期
2 陈政生;北洋海军与甲午海战[J];国防;1994年09期
3 孔祥吉;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上层人物的心态——营务处总办罗丰禄家书解读[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4 苏小东,陈美慧;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后路保障[J];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03期
5 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6 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J];历史研究;2004年03期
7 盛邦和;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J];历史研究;2005年03期
8 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J];日本学刊;2003年02期
9 杨栋梁;王美平;;日本“早期亚洲主义”思潮辨析——兼与盛邦和、戚其章先生商榷[J];日本学刊;2009年03期
10 李雁南;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莉丽;1369-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锐;“他者”的映像——读《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2 郝燕;;西方海盗的另一张面孔[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8年01期
3 安善花;;近代日本中国观的双层构造及其东亚政策的矛盾性[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王迹;;福泽谕吉的中国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万鲁建;;日本对法币改革和西安事变的认识[J];消费导刊;2010年05期
6 阎国栋;;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中国观[J];俄罗斯研究;2010年05期
7 贺新城;试析福泽谕吉的中国观——兼论其民族平等主张的片面性[J];日本学刊;1988年02期
8 冯玮;《俄国和欧洲》及“文化·历史类型”──比较文明论的先驱尼古拉·达尼莱夫斯基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4期
9 张国刚;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J];东方论坛;2004年06期
10 罗怡明;;日本:幕末至甲午战前的中国观[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希教;;韩国的中国观及其保守的历史[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2 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与中西历史比较——《启蒙时代欧洲中国观》引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蕾;;福泽谕吉的中国体验与国民国家形成的构想[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秋叶;中国学者对中英文化关系研究的贡献[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张国刚;16至18世纪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N];学习时报;2008年
3 姜长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军国主义[N];学习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原;明治时期德富苏峰的中国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张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国观”与对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敬进;浅析游华日本人中国观的近代变化[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2 朱伟明;理性旗帜下的关注:论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对中国的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佟艳;石桥湛山与吉野作造的中国观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曹国伟;日本游记中的晚清中国印象[D];暨南大学;2008年
5 褚艳红;山茂召的中国观察及其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汤春松;尼克松总统(1969-1974)的中国观[D];安徽大学;2010年
7 杨爽;明治时期日本汉文学家依田学海与中国[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汲长伟;福泽谕吉狭隘文明论与民族战争观探析[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9 吴立敏;论福泽谕吉的尊皇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潘永;俄国早期来华使节的中国观[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7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6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