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维系住那不断塌向虚无的“存在的基
本文关键词:历史:维系住那不断塌向虚无的“存在的基础”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运动 传统文化 虚无 作者 清朝 王朝 地理 相对性 精神 生活
【摘要】:本期三篇书评均围绕刘刚、李冬君新出版的《文化的江山》。在该书中,"江山"既指本国的山川地理(地理的文化史),又喻指一种变速极为缓慢的绵延的精神的存在,与法国年鉴学派的以"世纪"为单位的"长时段"相同,其对应者当然是以"年"甚至"月"或"日"为单位的"短时段",即该书所说的"王朝"。"江山"与"王朝"之喻,令我联想到梁巨川先生在1918年11月自杀殉清前所写遗书中的一段话:"义者,天地间不可歇竭之物,所以保全自身之人格、培补社会之元气,当引为自身当行之事,非因外势之牵迫而为也。清朝者,一时之事耳。殉清者,个人之事耳。就事论事,则清朝为主名,就义论义,则良心为通理。设使我身在汉,则汉亡之日,必尽忠;我身在唐,则唐亡之日,必尽忠。在宋、在明亦皆如此。故我身为清朝之臣,在清亡之日,则必当忠于清。是以义为本位,非以清为本位也。"梁巨川与其说生活在作为"一时之事"的清朝,不如说生活在"不可歇竭"的"江山"。我这个联想,虽因《文化的江山》而起,但该书作者或许不赞同这个联想,因为他们笔下的"江山史"和"王朝史"被分隔开了,而"江山"其实亦贯穴于廿五史之中。梁巨川写道:"古今亡国之时,必有臣工赴亡国之难者,廿四史中不乏先例。岂廿五史之末竟无一人?吾故起而代表廿五史中最末一臣,以洗国无人焉之耻,而留天理不绝之机。"程巍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历史运动 传统文化 虚无 作者 清朝 王朝 地理 相对性 精神 生活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口人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获取客观的知识,,而是为了在本来无愈义的泥乱世界里,通过“把事物的相对性意义在过程中关联起来”而维系住不断塌向虚无的“存在的基础”。口进入并阅读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次沉入其生命深处的精神的探险。文化的江山刘刚、李冬君合著,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闲话中秋[J];航空港;2011年08期
2 郭之纯;;谨防传统文化“山寨化”[J];黄金时代;2011年03期
3 沈潜;;别开历史新“镜”[J];博览群书;2011年06期
4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J];中小学管理;1997年04期
5 武凤娟;;浅析谷崎润一郎和他的作品[J];才智;2011年19期
6 周少梅;;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大河之舞》[J];文学教育(上);2011年07期
7 成功;;读者园地[J];中国摄影家;2011年08期
8 王志亮;;一个被塑造的神话——重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的生产与接受过程[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9 刘冬影;;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结合[J];才智;2011年22期
10 ;隐者孟尧:眷恋传统文化,带女儿隐居深山读经[J];黄金时代;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佳;;传统文化与社区先进文化建设[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宋志军;;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3 陈沛沛;杨枝青;杨杏林;张晶滢;肖芸;苏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大伟;;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缪品枚;;畲族与闽东传统文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6 李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人才管理的启示[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7 冯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改革[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刘梅;;论心理学形神观整体恒动思想[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田峰;;传统文化与晋江文化的现代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杜熙茹;;我国传统文化在假日体育旅游中的和谐共享——以南海西樵山对南狮的策划为例[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建强;博物馆展览与历史运动[N];中国文物报;2001年
2 冯远理;继承哪一个传统文化[N];贵阳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刘成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N];河北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N];人民日报;2005年
5 ;传统文化融和谐[N];人民日报;2005年
6 刘江 刘洋;炫耀性燃放,是在败坏传统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本报记者 韩晓飞;传统文化有望步入复兴之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凡文;我们如何保卫传统文化[N];西藏日报;2004年
9 赵敏;多数青年对传统文化充满信心[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辛木;复兴传统文化拒绝做秀[N];华夏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6 郭树芹;唐代涉医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亘;马拉美作品中的“否定观”[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佑林;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乔玉光;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北方草原传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艳红;夏目漱石和传统文化[D];湘潭大学;2001年
2 王继太;绘画个性化语言的探索[D];延边大学;2004年
3 王小良;论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盛辉;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刘雨眠;行者无疆—浅析中国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冷旭芝;灰色在油画语言中的心理呈现[D];青岛大学;2007年
8 包健;传统精神的现代重释[D];浙江大学;2007年
9 周志朋;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及价值实现[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周英展;试析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效应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4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74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