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与名门望族
本文关键词:唐代科举与名门望族
【摘要】: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旧士族集团的逐渐消失和新的庶族地主的不断崛起。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便是科举制的兴起,科举制究竟与名门望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整个有唐一代科举制和名门望族之间的关系。力图在整个唐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整个唐代名门望族的发展趋势给予全面、清晰的展示。 文章在对唐朝整个科举考试情况做了一个整体的分析后,又将有唐一代近三百年的时间,依据科举制度发展的不同情况,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段来具体分析科举制与名门望族的关系,分别是“承继隋制”与确立“唐制”时期(618-649),即高祖和太宗统治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时期(650-761)。科举制度继续发展的晚唐时期(762-907)。通过统计将每一时期望族科举取士的人数做了统计,根据每一时期入仕人数的多少,来具体的分析了望族地位的升降和统治阶级的关系,以及影响望族入仕的原因。“承继隋制”与确立“唐制”时期望族参加科举取士人数较少,主要从这一时期的政治方面和望族对李唐政权的态度做了分析。科举制发展与完善时期望族入仕人数增加,主要从唐朝政局的变化以及科举制自身的发展变化方面来分析这一时期望族积极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到了晚唐时期名门望族依旧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政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只限于有限的几个大族,主要从晚唐时期政局和大族自身发展的情况来分析了这一时期望族与科举制的关系。文章最后介绍了科举制对名门望族的影响,主要从政治地位、婚姻方面介绍了科举制对名门望族的影响。并通过对唐朝时期科举制和名门望族关系的分析,探究了中古时期名门望族的命运。
【关键词】:唐朝 科举 名门望族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8
- 一 唐代科举考试的整体状况8-11
- 二、唐初—望族仕宦的“迷茫”期11-19
- 1、唐初望族仕宦“迷茫”的原因12-17
- (1) 唐初望族的政治处境12-14
- (2) 望族对李唐政权的态度14-17
- 2、唐初陇西李氏的一枝独秀17-18
- 3、唐初江南士族科举中的默默无闻18-19
- 三、中期—望族仕宦的积极发展时期19-27
- 1、中唐时期名门望族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21-24
- (1) 中唐时期的政局21-22
- (2) 中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22-24
- 2、旧士族的重新崛起24-25
- 3、明经科录取多于进士科的原因25-27
- 四、晚期—望族仕宦稳定发展时期27-41
- 1、唐朝后期的政治环境28-30
- 2、唐朝后期关中士族依旧发挥重要作用30-32
- 3、唐朝后期历史悠久的望族跻身权力中心32-40
- 4、唐朝后期进士科录取人数众多的原因40-41
- 五、科举制对名门望族的影响41-45
- 1、科举制对名门望族政治地位的影响41-43
- 2、科举制对名门望族婚姻的影响43-44
- 3、科举制对名门望族家学的影响44-45
- 六、结语45-48
- 参考文献48-51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可先;论武则天时期的文学环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袁雪丽;;浅谈科举制度对唐传奇影响[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徐树仪;李贺的“马诗”与唐代的科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4 徐晓峰;;唐代科举中的“拔解”——兼论“拔解”概念的演变[J];文史知识;2009年09期
5 韩宾娜;从进士科看唐代科举制的流弊[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李良玉;;唐代科举与历史教育[J];史学史研究;2006年04期
7 张浩逊;唐代科举诗论略[J];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02期
8 杨西云;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9 孙凤山;简析东晋门阀政治的特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10 阳海洲,王莉娟;生花妙笔 金榜题名——解读科举时代的干谒诗[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金凤;;汉唐人才选举与家族关系[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魏明孔;;唐代科场作弊及防范诸对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孔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十六国北朝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虞,
本文编号:876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7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