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文化时地观
本文关键词:我的中国文化时地观
【摘要】:中国文化史有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坐标,一个是地域的坐标。时间坐标的确立,分期是关键。理想的分期法是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必完全按照朝代更迭来进行。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们是统一的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也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各自的贡献。若将时间和地域结合起来,便会注意到文化中心的形成和转移。文化中心的变动往往造成文化的突飞猛进。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央文史研究馆;
【关键词】: 文化分期 地域文化 南北交流 文化史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一面对悠久的中国文化,分期是研究和描述其历史发展的关键。学术界习惯按朝代划分时期,即将朝代的更替作为分期的界限,这自有其学理的根据。就学者个人而言,专攻一个朝代的历史文化,也是很自然的。然而,改朝换代乃是政权的转移,适合于政治史,是否适合作为文化史分期的依据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行霈;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启群;;秦汉思想遗产与中国思想的秘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洪进;“上官体”生成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吕洁丽;;地方保护主义的治理对策——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认识[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4 刘继刚;;先秦旱灾概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5 汪旭平;罗鉴晨;;《黑骏马》中的男性描写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黄雪;;皮影——符号体系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7 杨祥全;;论传统武术“打练合一”风格的历史形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袁行霈;;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袁行霈;;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总绪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新民;高原;;岐黄文化与庆阳远古文明[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薛正昌;;历史与现实:变迁中的回商文化[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韩嘉谷;;花边鬲寻踪——谈我国北方长城文化带的形成[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罗yN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5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孔令远;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9 段天t,
本文编号:877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7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