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以吏为师”及其道德教化析论

发布时间:2017-09-21 23:15

  本文关键词:“以吏为师”及其道德教化析论


  更多相关文章: 以吏为师 道德教化 专制统治 儒家思想


【摘要】:"以吏为师"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与道德教化乃至一切精神教化的重要命题。"以吏为师"在西周以"学在官府"的形式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私学的冲击,到秦代,又被重新确定为专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汉朝初年虽废苛法,但"以吏为师"却被继承下来,而后逐步成为专制政治统治的有机部分。"以吏为师"在历史上为维护统治、推行礼教、传播文化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对道德良善和民众的道德理性,有着极为深远的破坏作用。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东方论坛》杂志社;
【关键词】以吏为师 道德教化 专制统治 儒家思想
【分类号】:D092;K207
【正文快照】: “以吏为师”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命题,它不仅是一种政治统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控制形式,或者说,它是古代中国特殊的“政教合一”的重要体现。对“以吏为师”及其道德教化所包含的问题加以剖析探讨,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古代专制政治及其历史影响,对于认识传统社会的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维;民主与民主的神话[J];天涯;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4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霞;;从“后汉三贤”的天道观看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萌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钟雅琼;;中国古代服饰颜色与政治关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汪大金;;儒“道”、士人与文化品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王亚风;;金谷集会的文化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李凯;;从“道”的错置看颜回“衰世人格”及其自我疗救[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范斌;;论魏晋风度构成元素的内涵与表现形式[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4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7 王鹭娟;李朝平;;“教育过度”问题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金善;;屈原作品的修身内涵及其文化意义——兼论屈原与儒家修身观念的异同[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戴国斌;;文艺生产的武侠人格[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李传喜;杨建华;姜方炳;;论浙江乡村社会60年发展逻辑[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志芳;;浅谈罪己诏中的儒家思想[J];文教资料;2009年18期

2 吴仕民;;儒法融合的思想文化根基——从先秦时期的文化变迁考察[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3 郑煦卓;;中国古代“礼治”思想下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丝绸之路;2011年06期

4 曹循;倪彬;;“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综述[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1期

5 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1期

6 刘明涛,高民政;在历史与理想之间:对《史记》中尧、舜、禹时期政治形态的解读[J];探索与争鸣;2005年11期

7 张畅;;丁家立汉学思想初探[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金太军;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机制[J];政治学研究;1999年02期

9 冷铨清;;探讨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部力作——评周溯源新著《千年忧思》[J];文化学刊;2011年03期

10 薛忠义,李晓颖;中国历史上长期专制——人治统治的特征与根源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岳德军;吕洪予;栗志;;浅议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流氓和书生谁适合当开国皇帝[N];北京科技报;2006年

2 汝信;中国古代文明中人的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南孔:一个值得寻味的文化符号[N];光明日报;2006年

4 中山大学 杨海文;中西对话与融通[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唐宋间中国思想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N];解放日报;2008年

6 傅兴国 作者为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副司长;科举制度——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N];中国人事报;2005年

7 刘冬颖;上博简《中弓》的文献价值[N];光明日报;2005年

8 报记者 孟汤 实习生 张健;激辩八股文[N];南方周末;2005年

9 郑州大学文学院 王庆梅;中原经学家对易类典籍的贡献[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张文周;两晋:妇女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N];天水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焦杰;《易》《礼》《诗》对妇女的定位[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闫续瑞;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钱勇;义利字典序结构假设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内在运行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董火民;中国古代抄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甘良勇;《大戴礼记》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姣;从传教士到“两个世界的使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王国亮;试论中国传统核心价值体系的初期形成[D];安徽大学;2011年

3 杨鹤澜;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儒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川;中国古代吏德发凡[D];河海大学;2007年

5 兰薇;试从天命观看中日帝制的不同[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常贵想;清代前期祀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梦s,

本文编号:897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97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f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