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后期统治阶层衍变及社会变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汉中后期统治阶层衍变及社会变迁研究
【摘要】:东汉中后期自和帝起,皇帝多为冲龄登基,加之相权的进一步削弱,给后妃临朝提供了社会现实,造成皇帝亲政与后妃秉政轮流的交替的政治态势和统治特征。在后妃、皇帝的培植下,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利用特殊的身份,两股政治势力均得到恶性的膨胀,两个集团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皇权旁落,位居大将军职位和中常侍的外戚、宦官集团操控尚书台取得决策权,后妃、外戚与宦官成了皇权的实际代表,形成了史上颇具特色的外戚政治和宦官政治。东汉中后期君权归宿的不确定,使得统治阶层内部的后妃、外戚与宦官几股政治势力展开六次残酷的政治斗争,他们绞尽脑汁角逐最高权力,着力发展集团势力和获得最大利益。统治中心的另一股政治势力,即官僚士大夫阶层,则力保护君权、力争还政于君主,也在极力改变自身阶层长期备受君主与外戚、宦官集团打压而郁郁不得志的局势,力求打破外戚、宦官集团垄断高官厚禄和扭曲官吏人才选拔渠道的不公局面。为此,官僚士大夫联合太学生跟外戚集团,尤其是宦官集团作卓绝的斗争。在充满血腥的政治斗争中,东汉政权统治腐朽,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军事薄弱。统治阶层内部四分五裂,政府机构功能丧失,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管理失常,社会失控,道德伦理失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备受蹂躏,最终于公元184年在以张角为首的宗教势力领导下爆发了对东汉政权倾覆起摧枯拉朽之功的黄巾大起义。东汉后期四方边境也乘机狼烟四起,边民共同反对东汉政权的腐朽黑暗统治,加快了东汉政权的解体。东汉中后期统治阶层内部的外戚、宦官与官僚士大夫阶层几股政治势力在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中衍变,最终外戚集团在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覆灭,而宦官集团在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暴力诛杀中也消失在东汉的政治舞台上,官僚士大夫阶层则在混乱战局中,择林而栖,充分施展政治抱负,发挥政治才能。在内忧外患中,东汉政权终于解体,出现名存实亡的结局。在献帝傀儡统治时期,地方割据势力迅猛发展,社会重新整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关键词】:统治阶层 衍变 社会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3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绪论8-13
- 1.1 研究意义8
- 1.2 研究现状8-13
- 2.东汉中后期核心统治集团的内部分裂13-24
- 2.1 东汉中后期统治政权的特征13-18
- 2.1.1 皇权的实际代表——后妃、外戚及宦官13-15
- 2.1.2 君权旁落加剧了后妃、外戚及宦官阶层权力之争15-18
- 2.2 东汉中后期统治政权的不稳定性18-24
- 2.2.1 君权归宿不确定导致了阶段性专权政治特征18-20
- 2.2.2 东汉中后期后妃临朝及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分析20-24
- 3.东汉中后期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衍变24-38
- 3.1 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基本构成及其地位和表现24-28
- 3.1.1 忧国忧民的官僚士大夫阶层24-25
- 3.1.2 外戚、宦官提拔的官僚士大夫25-27
- 3.1.3 太学生——后备官吏27
- 3.1.4 明哲保身的士大夫阶层27-28
- 3.2 官僚士大夫阶层衍变的基本因素28-32
- 3.2.1 官僚士大夫与皇帝有效沟通途径的中断28-29
- 3.2.2 当政阶层恣意排挤诛杀正常进入的官僚士大夫29-30
- 3.2.3 君主对特殊势力持偏袒态度30-31
- 3.2.4 官吏选拔秩序被打乱——察举、辟召的正常途径遭破坏31-32
- 3.3 官僚士大夫阶层衍变表现方式32-38
- 3.3.1 官僚士大夫在反对外戚、宦官的专权中志弥坚32-34
- 3.3.2 官僚士大夫在斗争中完成本阶层的衍变34-38
- 4.东汉后期统治政权解体与社会变迁38-47
- 4.1 中央集权丧失控制统一社会能力38-39
- 4.2 东汉后期的社会变迁分析39-47
- 4.2.1 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迁移39-42
- 4.2.2 政治结构的变迁——统一政权走向地方割据42-43
- 4.2.3 中央政权对边境的失控43-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2
- 致谢52-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志;;政府参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曾梅;王忠伟;;伊尹的管理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汪守军;;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政权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王欢;王利平;;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对当代的借鉴意义[J];法商论丛;2007年01期
5 郝松栋;;官员考核与反腐败[J];经营管理者;2010年05期
6 吕晶;方勇;;南京沦陷后私人财产损失的典型性研究——以国民政府文官处职员损失为例[J];民国档案;2011年03期
7 于跃;;军机处设立的政治原因[J];传承;2010年09期
8 王耀海;;基于法律消解的王朝循环——以潜规则为视角[J];东方法学;2012年06期
9 刘华超;;毛泽东政府建构思想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曹媛媛;;中国古代道德权威建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亦君;中共对贵阳的接管与政权建设(1949-1952)[D];上海大学;2011年
2 杨世宁;西南军政委员会与建国初期西南区的政权接管[D];四川大学;2005年
3 于学强;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理论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4 范晓春;中国大行政区研究:1949-1954[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肖如平;考试权独立的运作与困境[D];南京大学;2006年
6 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迎花;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静学;政务流程再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徐明一;清代六科行政监控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吴建铭;民初(1912-1913)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官僚制的运行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丁一;“两委”问题的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茜;两种比例制的比较[D];西北大学;2011年
5 朱徐成;《盐铁论》中的社会思想[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开慧;《白虎通》思想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黄超明;行政问责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秦黎;选官制度变革视野下的商周至秦汉宗族变迁[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9 王汉伟;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现代启示[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陈其立;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97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9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