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从中韩关系史中谈汉学之东渐

发布时间:2017-09-22 01:21

  本文关键词:从中韩关系史中谈汉学之东渐


  更多相关文章: 八条之禁 乐浪文化 老乞大 东道西器说


【摘要】:中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积层之厚,在东亚地区无出其右。韩国与中国近在咫尺,韩半岛文化受汉学之影响,自然所在多有。远在箕子时代即有"八条之禁",卫氏朝鲜汉朝铁文化的东传,也多处留下明显痕迹,而汉四郡设立所出现之乐浪文化,更是把韩半岛社会进一步带向高度文明。佛教进入中土后,儒、释、道糅合的结果,固然丰富了中国本身学术思想,同样藉中国传入的佛教、道教,也很快为高句丽、新罗、百济所接受。之后白居易之诗、苏东坡的词固为韩国人士所传诵,而程、朱理学更成为韩国君臣是非对错的准绳。即使到了近代,黄遵宪、梁启超的言论,也为韩国迈向开化之南针,所以中韩关系史中,汉学东渐之痕迹,随手可觅。此固由于宋太祖等"覃声教于四方"之作为,而韩国君臣士人仰慕中华文物,也功不可没。因为追求文明与进步,本就是所有人类共有之天性。
【作者单位】: 香港珠海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八条之禁 乐浪文化 老乞大 东道西器说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一前言任何一个民族,均有其独特的文化。但这也并不是说,所有民族文化中就没有外来的元素,甚至我们还可以大胆地进一步说:今日之世界中,已没有任何民族与国家能说:他们的文化是遗世独立的纯种文化。那么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大家便可没有任何界线,心平气和地来畅谈汉学与东亚文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明;明代朝鲜人的汉语学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3 金震海;;新罗时期国语诗歌的结构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陈尚胜;;近16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述评[J];当代韩国;2009年03期

5 李英顺;试述唐朝与新罗文化的交流及影响[J];东疆学刊;2005年02期

6 周莉萍;;论明初浙江与朝鲜和南洋诸国的交往[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王禹浪;;中国东北地区五大流域历史与文化概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宋成有;;自主性与旧韩末近代化改革述论[J];韩国学论文集;1998年00期

9 朴帝炫;;朴定阳使美前后的中韩关系[J];韩国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10 陈尚胜;;近16年中国学术界关于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述评(上)[J];韩国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龙浩;19世纪《燕行录》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阿勇;宋代市场立法及信用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刘彦明;李奎报散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1999年

9 芦敏;宋丽海上贸易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敏;李氏朝鲜官制及其所受中国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贵英;关于圣宗朝辽朝与高丽关系的几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娇瑾;清代中朝图们江互市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5 于倩;朝鲜族传统服饰的研究与再设计[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6 宋旭日;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和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7 金二甲;试论朝鲜王朝时期留守府制[D];延边大学;2004年

8 周靖程;晚清东边道地区朝鲜族迁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盛雪雁;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苏久青;陈昭常在清末吉林的内政改革和外交活动研究(1907—191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朋 ,闫浩 ,林静;交流·沟通:全球化时代的中韩关系——纪念中韩建交十周年学术研讨会[J];东方论坛;2003年01期

2 孟庆义;中韩关系与东亚形势──纪念中韩建交七周年[J];东疆学刊;1999年04期

3 梁玉庭;;改革开放至中韩建交前中韩文化交流及动因[J];黑龙江史志;2008年15期

4 赵卫华;金东黎;;延边地区的历史变迁及其主权归属[J];黑龙江史志;2010年17期

5 朴炳仙;;中韩传统友谊的赞歌——读《山东半岛与古代中韩关系》[J];当代韩国;2011年02期

6 孙科志;任兰芝;;近代中国人眼中的韩国国民——以国民性为中心[J];韩国研究论丛;2011年01期

7 赵博渊;;碰撞中的中韩民族主义[J];北京纪事(纪实文摘);2008年08期

8 全信子;;中韩国际婚姻中的文化因素[J];当代亚太;2006年03期

9 李晓光;;刍议建交后中韩文化交流发展的动因[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高红艳;;当代中韩关系(民间)中的敌对情绪原因及应对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明飞;;“虹口事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3 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4 于梦衍;;中国学术界关于《高丽史》的研究:成果与展望[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保东 高浩荣;中韩关系发展快合作前景广阔[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记者 莽九晨;李长春会见韩国总理韩升洙[N];人民日报;2009年

3 采写 李明波 温俊华 彭玉磊 毛玉西;中韩两国应成为“肝胆相照”的善邻[N];广州日报;2010年

4 冯迪凡;李明博访华 中韩关系升级战略合作伙伴[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记者 赵飞;孟宏伟会见韩国客人[N];人民公安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杨立群邋驻京记者 孙佳华;“战略”定位标志中韩关系新阶段[N];解放日报;2008年

7 温宪;“汉风”“韩流”共激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8 徐宝康、洪岩;“中韩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在汉城举行[N];人民日报;2005年

9 温宪;“春到人间万物鲜”[N];人民日报;2005年

10 中国驻韩国大使 宁赋魁;充满活力的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N];国际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彤梅;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5-2007)[D];延边大学;2008年

2 李承律;东北亚国际合作时代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全信子;中国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张玉红;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5 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文浩;中韩关系的现况、困境及对策[D];外交学院;2012年

2 刘勃然;当代中韩关系及发展前景[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志远;李明博政府实用主义外交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0年

4 郭洁;民族主义情绪对中韩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5 赵氚;新世纪影响中韩关系的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6 祁怀高;冷战后的中韩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戴士权;中韩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4年

8 朱宏;从中韩关系发展看韩国外交战略调整[D];外交学院;2010年

9 白e,

本文编号:897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97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f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