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唐代皇家功德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3:37

  本文关键词:唐代皇家功德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皇家功德寺 建制 功能 地位 影响


【摘要】: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海内出现一统的佛寺群系也是在教法兴盛的隋唐时期。有唐一代,特别是前期,唐朝皇室建造了一大批功德寺。这些皇家功德寺或新建、或把其他佛寺改额而成、或舍潜龙旧宅为寺、或舍皇家离宫为寺,主要集中在长安和洛阳。 佛教是统治者治理天下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而寺院是佛教的载体。皇家功德寺作为寺院的一部分,是与统治者关系更为紧密的寺院团体,不管是在宗教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甚至在世俗文化上都起着重要作用。皇家功德寺不仅是皇室的追福祭祀场所,也是佛教文化的汇聚地和教学中心。在宗教活动、皇家祭祀礼仪、文化娱乐及社会福利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佛文化的载体和传媒,更是透视唐代帝王及皇室对佛教态度的窗口和展现世俗文化的平台。所以可以说皇家功德寺的兴废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宗教问题,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研究唐代皇家功德寺的建制及其地位与作用,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认识唐代的历史,这对于唐史的研究有极大帮助。并且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但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十分必要,对于当代佛教的生存和发展也有借鉴的意义。 对唐代皇家功德寺的研究,目前还是不多见的。大多是在介绍寺院文化时,简要涉及几座皇家功德寺,或是对其中的某座皇家功德寺作一比较深入的研究。除张弓先生的《汉唐佛寺文化史》外,都未提出“皇家功德寺”这一概念,更不用说把皇家功德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和整理资料,概述了唐代皇家功德寺的建立及沿革,对皇家功德寺的宗教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指出唐代皇家功德寺的重要地位。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结以往学者对皇家功德寺的研究概况。前人对寺院的研究多把某一时间段内的寺院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或是把某一地域的寺院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未将皇家功德寺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进行研究。因此,在这方面有研究的必要。 第二部分:按时间先后顺序,逐次概述唐代皇家功德寺的建立及沿革。因为研究对象是皇家功德寺,而先贤学者并未将此概念具体化,因此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部分对下文将要具体讨论的几个问题进行铺垫。 第三部分:研究唐代皇家功德寺的功能问题。从宗教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和社会福利功能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论述唐代皇家功德寺的地位、与政权之关系以及皇家功德寺的影响等问题。列出详细的表格,从敕住高僧、赐紫、赐葬等方面来分析皇家功德寺的地位;指出皇家功德寺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相互利用关系;从对唐朝内部及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两方面来论述皇家功德寺的影响。 总之,本文对唐代皇家功德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全面研究了其建制、功能、地位及影响等问题。这些工作对唐代皇家功德寺的研究将会有一些实际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唐代 皇家功德寺 建制 功能 地位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第一节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13
  • 一、大陆学者方面10-12
  • 二、港台学者方面12-13
  • 三、海外学者方面13
  • 第二节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13-14
  • 第三节 研究方案14-15
  •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14
  • 二、研究方法14-15
  • 第二章 唐代皇家功德寺的建立15-33
  • 第一节 皇家功德寺的含义界定15-17
  • 第二节 唐代皇家功德寺的建立及演变17-33
  • 第三章 唐代皇家功德寺的功用33-63
  • 第一节 宗教活动33-45
  • 一、译经场33-39
  • 二、宗教学术中心39-43
  • 三、度僧43-45
  • 第二节 政治活动45-54
  • 一、行香、设斋45-50
  • 二、祈雨50-52
  • 三、签订和约、驻扎军队52-54
  • 第三节 文化娱乐活动54-59
  • 一、俗讲54-55
  • 二、游乐55-59
  • 第四节 社会福利活动59-63
  • 一、悲田、养病坊59-61
  • 二、停客寄居61-63
  • 第四章 皇家功德寺的地位和影响63-92
  • 第一节 地位63-80
  • 一、敕住高僧63-69
  • 二、赐紫69-73
  • 三、赐葬73-80
  • 第二节 与中央政权的关系80-82
  • 第三节 皇家功德寺的影响82-92
  • 一、对国内的影响82-87
  • 二、对外部的影响87-92
  • 结语92-94
  • 参考文献94-101
  • 致谢101-10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宇平;;浅析唐长安寺观对京城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栋梁;;唐代文人寄居寺院习尚补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杜正乾;唐病坊表徵[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4 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J];敦煌研究;2003年04期

5 梁子;;唐人国忌行香述略[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6 李林;;中国佛教史上的福田事业[J];法音;2005年12期

7 俞晓红;;从寺院讲唱到俗讲、转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徐文明;;太原北崇福寺初考[J];晋阳学刊;2009年05期

9 保全;;从几通碑石看荐福寺、小雁塔的变迁和整修[J];考古;1985年01期

10 安家瑶;;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年01期



本文编号:898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98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5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