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军政建制沿革研究
本文关键词:隋唐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军政建制沿革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隋唐两宋时期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 军政建制 沿革 变化
【摘要】:隋唐两宋时期,是我国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历经660多年,地方军政建制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古代鄂尔多斯高原又被称作“河曲”地区,即指由流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东界的黄河从西、北、东三面围绕的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北缘地带。而南界大致以今白于山脉为标志。自周隋时期创立总管府建制起,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军政建制先后经历了总管府建制、都督府建制、节度使司建制和监军司建制四个阶段。本文主要探讨隋唐两宋时期四种军政建制的沿革,以各阶段军政建制及管内属州变化入手,细致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其规律,并透过军政建制变革发现带给我们的启示。本文对鄂尔多斯高原军政建制沿革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周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军政建制沿革。主要对鄂尔多斯高原灵州总管府和夏州总管府的管区变化和管内州(郡)县的沿革进行分析,并探讨这种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唐前期都督府建制和羁縻都督府建制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沿革,从中发现都督府在处理蕃族事务的作用及少数民族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唐后期鄂尔多斯高原军政建制与内地军政建制不同的发展道路,即节度使司制度对中央王权的两种不同作用;第四部分论述了五代两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政建制的新格局,主要以党项西夏为主,介绍监军司建制。同时还涉及辽国和宋王朝,全面分析这一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军政建制;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专题的研究,文章再现了鄂尔多斯高原六百多年军政建制的历史原貌,使我们更深刻理解鄂尔多斯高原军政变革的原因。
【关键词】:隋唐两宋时期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 军政建制 沿革 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2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9-11
- 三、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周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军政建制沿革12-23
- 第一节 北周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总管府建制的创立12-16
- 一、灵州总管府的建制沿革12-14
- 二、夏州总管府建制的创立14-16
- 第二节 隋代鄂尔多斯高原总管府建制的发展16-20
- 一、灵州总管府的建制沿革17-18
- 二、夏州总管府建制的演替18-19
- 三、云州总管府的创置和移徙19-20
- 四、丰州总管府建制的创立20
- 第三节 周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政建制变化的原因20-22
- 小结22-23
- 第二章 唐代前期鄂尔多斯高原都督府建制的兴替23-31
- 第一节 灵州都督府的沿革23-25
- 第二节 夏州都督府的置废25-27
- 第三节 胜州都督府的演替27-28
- 第四节 丰州都督府的沿革28-30
- 小结30-31
- 第三章 唐代后期鄂尔多斯高原军政建制的演变31-37
- 第一节 灵盐节度使司管区的盈缩31-32
- 第二节 夏绥银宥节度使司的变化32-33
- 第三节 振武节度使司在"河曲"的属地33-34
- 第四节 天德军都防御司在"河曲"的属地34-35
- 小结35-37
- 第四章 五代两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政建制的新格局37-51
-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军政建制格局37-40
- 一、中原五代对鄂尔多斯高原的经营38
- 二、党项拓跋部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经略38-39
- 三、契丹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初步发展39-40
- 第二节 两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军政格局40-49
- 一、鄂尔多斯高原节度使司建制瓦解阶段(982-1003)40-44
- 二、鄂尔多斯高原新型军政建制的出现和发展阶段(1038-1127)44-49
- 三、金夏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政建制概况49
- 小结49-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云;;成吉思汗陵[J];历史教学;1984年03期
2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奇葩——蒙、汉音乐文化融合的结晶“漫瀚调”[J];音乐生活;2005年12期
3 任俊文;;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民间小曲——浅析漫瀚调的艺术特色[J];音乐生活;2007年04期
4 李军平;;鄂尔多斯古文化遗址[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年05期
5 叶梅;;金银沙[J];中国民族;1992年07期
6 戈夫;;鄂尔多斯吟[J];文苑;2008年11期
7 翟培基;;诗两首[J];海南人大;2009年08期
8 孙丽萌;;平安鄂尔多斯[J];中国作家;2011年06期
9 马毓秀;阎广华;;高原上的沙柳——记内蒙古达拉特旗人武部参谋李兰栓同志[J];中国民兵;1990年06期
10 乌日娜;;试论几首鄂尔多斯传统民歌的地域性文化特点及其在传播中的流变情况[J];内蒙古艺术;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东;王庆锁;陈仲新;;鄂尔多斯高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研究进展[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艾冲;;唐代江南地区诸都督府建制的演变——兼论唐后期节度使府建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3 满良;陈山;张新时;;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民族生态学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4 鲍伟东;;鄂尔多斯高原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管理[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桑广书;;鄂尔多斯高原明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吕艳丽;;2006年4月17日北京强降尘特征及来源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黄银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赵力强;;鄂尔多斯高原历史沙漠化与现代景观格局形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王乃昂;何彤慧;黄银洲;;从汉唐古城址看鄂尔多斯高原沙漠的变迁[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贺喜业力图;张达古拉;;膳食在蒙医护理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A];全国民族医药专科专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年
10 盖玉杰;石金虎;祝治平;;榆林-包头-白云鄂博壳幔结构特征[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俊峰;“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2 徐冉;探讨我国黄河流域环境变迁的真实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石向军 百音;鄂尔多斯高原的服务明星[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4 骄子;扬民族志气 创世界名牌[N];中国信息报;2006年
5 张明杰 宋建波 祁建军;鄂尔多斯高原的忠诚卫士[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赵云丽 张瑞珍;高原唱大风[N];中国企业报;2006年
7 航宣;放飞,,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银鹰”[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8 杨帆;家园,点染青葱的绿色[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9 本报记者 高博;毛乌素沙漠“黄”与“绿”的对决[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钢会;高原梦想[N];中国贸易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联合;鄂尔多斯高原飞播造林物种种苗生物学及植被恢复优化方案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张璞进;鄂尔多斯高原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的生态适应性[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李金霞;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植被—土壤—土壤动物对荒漠化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春堂;鄂尔多斯高原北缘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的空间格局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黄银洲;鄂尔多斯高原近2000年沙漠化过程与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梁继业;沙漠—河岸过渡带白刺沙堆个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7 陈玉福;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地的生态异质性[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8 杨九艳;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9 翟新伟;蒙古高原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刘文盈;鄂尔多斯高原盐沼湿地遗鸥繁殖地保护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浩;隋唐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军政建制沿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国庆;鄂尔多斯高原气侯变化及典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3 刘声;鄂尔多斯高原不同生境锦鸡儿属植物AMF多样性[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4 高嘉诚;清代鄂尔多斯高原水环境的历史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文军;畜牧业生产的环境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文婕;鄂尔多斯高原能源植物筛选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徐冉;清代鄂尔多斯农牧关系的历史过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额尔德木图;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蒙古族民间野生食用植物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嘎毕日;鄂尔多斯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保宏彪;唐高祖至高宗时期益州行政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5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8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