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预备仓政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4:12
本文关键词:明代预备仓政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预备仓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前代仓政有所损益基础上而实行的有明代特色的仓法。其主要措施有三:赈贷、赈粜、赈济。预备仓在稳定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和保证国家的赋税的征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预备仓建立于洪武元年,洪武后期由于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得到大规模的兴建,仁宣之治时期达到兴盛。由于仓粮得不到及时补充,预备仓在宣德末年陷于迟滞状态。预备仓在正统初全国大范围整顿使其在景泰、天顺年间得到持续运行。预备仓此时已由官督民办改由官办,政府加强了对预备仓的控制,官办的弊端开始显现。从成化时期开始,明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完善预备仓制度,譬如收息制度、积粮制度,但随着明中后期政府腐败,由政府主导下的预备仓也无从幸免,实行的各种制度都逐渐陷于停滞。随着明中期社仓、义仓的兴起,预备仓的备荒职能逐渐被社仓、义仓所取代,社会保障职能逐渐强化,救济贫弱成为预备仓的主要职能。 明代卫所地区设置预备仓,灾荒时期赈济军民。在北部边境地区卫所预备仓还用作贮存军粮和救济少数民族,这对稳定边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预备仓在明初实施抵斗还官之制,不收利息;后在成化年间实施收息制度,利息一分、二分、三分;成化后仍实施抵斗还官之制。 预备仓在明初没有明确积粮数额。成化时有每里积粮三、五百石之数,弘治时每里积粮升至一千五百石,由于定额太高,正德时积粮标准由按里分多寡变为查照籍册定数额,嘉靖、隆庆时先后三次下调积粮数额,万历时修订州县预备仓的积粮标准,积粮数额再次下调。 在明代预备仓推行期间,虽经历过多次整顿,但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多种弊端,诸如赈灾环节的弊端、官钞籴粮的弊端、仓储地点的弊端、仓官管理的弊端、贷借仓粮无法回收弊端、仓粮借贷不均问题、劝借扰民之弊等等问题,官吏因缘为奸、吏治腐败是导致预备仓衰败的直接因素。
【关键词】:预备仓 利息 积粮 弊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12.9;K2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前言9-13
- 第一章 明代预备仓概况13-39
- 第一 节 明代前期预备仓的发展兴盛13-22
- 第二 节 明中后期预备仓的迟滞衰退22-33
- 第三 节 明代卫所预备仓33-39
- 第二章 对明代预备仓利息、积粮问题的考察39-53
- 第一节 对明代预备仓利息问题的考察39-42
- 第二节 对明代预备仓积粮问题的考察42-53
- 第三章 明代预备仓弊病及其整顿53-65
- 第一节 明代预备仓弊病探析53-58
- 第二节 由正统改制看明代预备仓的整顿58-65
- 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6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小平;明代洪武永乐时期的荒政与钞法[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1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9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