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2:06
本文关键词:先秦文化传播研究
【摘要】: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活动也随之出现。不过人类最初的传播活动还仅限于生存技能的传承。传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人类文化的承继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世界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之所以会遭受灭顶之灾,主要是由于文化传播的中断或终止造成的。因此可说,文化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前提、基础。 对“先秦文化传播”作专题研究,前人还探讨的比较少。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的基石,是中国文化传播的缘起阶段,从中可窥视中国文化传播的全貌。这一时期,语言、文字的产生,阶级、国家出现,继而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文化传播呈现出早期特有的韵味。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都在这一时期初露端倪或形成。先秦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播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传播主体、传播思想、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研究先秦文化传播,可更好地指导文化传播的实践。“先秦文化传播研究”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属于跨学科研究的范畴,主要涉及文化学、传播学、文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文化战略争霸的今天,研究先秦文化传播,有利于发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播学开始被引入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提出了“传播学本土化”口号。其实,“传播学本土化”主要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传播。从此,专家们在“传播学本土化”研究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传播学引进、消化、提高方面仍存有许多问题:① 主要是理论色彩不浓,因循模仿多;② 尚缺乏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③ 在文化传播研究上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断代现象。而这与中国是文化传播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虽然传播学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但是在我国先秦时期,人类文化传播活动活跃,形成许多先进的传播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每个学派都是文化传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在论文写作上,笔者确立了全新的写作思路,既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紧紧跟踪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前沿,又用“以破求立”的创新精神和“小心求证”的实证方法从事研究。具体采取的写作方法有:借鉴国外传播学理论,采用史论结合办法,以历史文献为突破口,兼用考古发现及其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创建一个科学的文化传播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先秦 文化传播 模式 本土化 媒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03;G206
【目录】:
- 论文摘要8-11
- ABSTRACT11-16
- 绪论 文化传播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范畴16-33
- 第一节 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16-17
- 第二节 文化传播的概念和范畴17-22
- 一、“文化”与“传播”的概念17-21
- 二、文化传播的概念21-22
- 三、文化传播的功能22
- 第三节 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的现状22-28
- 一、“传播学本土化”研究回顾23-27
- 二、“传播学本土化”存在的问题27-28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意义与理论创新28-33
- 一、“先秦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28
- 二、论文研究的范围28
- 三、论文写作方法28-29
- 四、论文创新之处29-33
- 第一章 先秦的文化载体、媒介与传播方式33-59
- 第一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载体33-43
- 一、先秦的文化传播载体33-38
- 二、先秦文化的物化载体38-43
- 第二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媒介43-45
- 一、媒介的概念43-44
- 二、人是特殊的传播媒介44
- 三、先秦的文化传播媒介44-45
- 第三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方式45-59
- 一、口语传播及其特点46-49
- 二、图象传播及其特点49-56
- 三、文字传播及其特点56-59
- 第二章 先秦的文化传播主体和受体59-78
- 第一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主体59-75
- 一、国家产生前的传播主体60-63
- 二、国家产生后的传播主体63-73
- 三、先秦的文化传播主体的特点73-75
- 第二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受体75-78
- 一、先秦时期传播受体的地位75-76
- 二、先秦的文化传播受体的特点76-78
- 第三章 文化传播目的和先秦的文化传播内容78-107
- 第一节 文化传播目的78-85
- 一、文化传播目的:从传承文化到文化功利主义79-82
- 二、先秦文化产业的兴盛82-85
- 第二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内容85-101
- 一、文学传播86-88
- 二、哲学传播88-95
- 三、音乐传播95-96
- 四、风俗传播96
- 五、科技传播96-98
- 六、史学传播98-101
- 第三节 中国文化传播的源与流101-107
- 一、图腾—中国文化的“根”101-102
- 二、图腾与原点文化102-104
- 三、文化原典—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104-107
- 第四章 先秦的文化传播模式107-129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人际传播107-113
- 一、先秦时期的人际传播108-110
- 二、先秦文化的民间传播模式110-113
-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组织传播113-120
- 一、先秦文化的官方传播模式114-117
- 二、双向传播体制的形成117-118
- 三、官方文化传播的特点118-120
- 第三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渠道120-129
- 一、战争与传播120-121
- 二、移民与传播121-123
- 三、婚姻与传播123-124
- 四、教育与传播124-125
- 五、外交与传播125-126
- 六、经商与传播126
- 七、游历与传播126-127
- 八、聚集与传播127-129
- 第五章 先秦的文化传播效果与受控129-145
- 第一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效果研究129-133
- 一、先秦的文化传播效果129-131
- 二、先秦的文化传播反馈131-133
- 第二节 讽谏133-136
- 一、“讽谏”一词的溯源133-134
- 二、讽谏的作用和意义134-135
- 三、“讽谏”反馈的实践135-136
- 第三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受控机制136-140
- 一、传播的控制理论136-137
- 二、传播变异研究137-138
- 三、传播控制机制138-140
- 第四节 先秦的舆论传播与控制140-145
- 一、“舆论”的渊源与形成原因140-141
- 二、舆论传播受阻的后果141-142
- 三、舆论的受控机制142-145
- 第六章 先秦的文化传播思想及其规律145-188
- 第一节 先秦诸子所表现出的文化传播思想145-173
- 一、道家传播思想145-153
- 二、儒家传播思想153-163
- 三、墨家传播思想163-167
- 四、法家传播思想167-170
- 五、兵家传播思想170-173
- 第二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谋略和技巧173-180
- 一、先秦的文化传播谋略173-175
- 二、先秦的文化传播技巧175-180
- 第三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原则180-184
- 一、诚信守信原则180-181
- 二、“因人而异”的传播原则181-182
- 三、实事求是原则182-183
- 四、“适度”传播原则183-184
- 第四节 先秦的文化传播规律184-188
- 一、因势利导规律184-185
- 二、“众口铄金”规律185-186
- 三、传播变异规律186-188
- 第七章 先秦的跨文化传播研究188-202
- 第一节 文化传播源的形成与确立188-192
- 一、文化传播源的形成:人类聚居地188-190
- 二、文化的内聚和积淀190-191
- 三、文化磁场的形成与作用191-192
- 第二节 先秦时期地域文化的形成及传播192-198
-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192-193
- 二、先秦时期的地域文化与传播193-198
- 第三节 跨区域文化传播198-202
- 一、跨区域文化传播198
- 二、跨区域传播的必备条件198-199
- 三、跨区域传播的条件:消除自然障碍199-200
- 四、华夏文化的确立200-202
- 结语 如何构建中国的文化传播学202-204
- 一、先秦文化传播的启示202
- 二、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202-203
- 三、创建科学的中国文化传播学学术体系203-204
- 参考文献204-209
- 致谢209-21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210-21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1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吉峰;;先秦文学传播主体流变考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宏;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九香;今文《尚书》与《尔雅》词义比较类例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李蔓;北京城市老旧社区生态文化传播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毛毅娜;两汉文献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马思齐;《庄子》阴柔美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91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9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