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及其适用性
本文关键词: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3年9月第32卷第5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HunanNormalUniversityVol.32 No.5
Sep.,2003
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
李风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治理理论是当代有关政府和行政改革的前沿课题,它的理论渊源应追溯至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极端自由主义思潮和公共选择学派。治理理论的根本精神是契约观念和效率精神,它对于我国的政治和行政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其适用性并不是无条件的,由于它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中西方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政治文化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借鉴治理理论时,必须要有所鉴别,有所抉择。
关键词:治理理论;渊源;精神;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D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529(2003)05 0045 07
自从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的发展时首
次提出 治理危机 (crisisingovernance)以来, 治理(governance,或译为治道) 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很快就流行开来,并成为当代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的显学。同时,在实践上治理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当代各国的政治和行政改革,一些国家还提出 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LessGovernment,Moregovernance) 这样的口号。最近几年,这一理论也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并且有一些学者开始应用这一理论来分析中国的问题。但是这一理论的适用性究竟如何,仍然需要探讨。本文将从考察治理理论的理论背景入手,以求把握治理理论的精神,从而对治理理论的适用性作一个初步的判断。
西瑙认为,治理与统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1](P2)。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第二,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而更加强调国家对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而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治理却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由于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这样,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治理理论亦应运而生。
第三,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
一
根据俞可平教授的理解, 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
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1](P5)。从对象来看,治理具有广泛适用性,包括国家、公共组织、私人机构及社会个人等各种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综合诸学者的论述,典型的治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治理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
收稿日期:2003 01 20
作者简介:李风华(1975 ),男,湖南安仁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关键词: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