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反讽哲学观下的马克思阶级理论重释

发布时间:2018-12-17 23:21
【摘要】:马克思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根植于浪漫主义哲学之上的。在德国早期浪漫派与黑格尔思想的交织性影响下,并在追求哲学的现实化过程中,马克思走上了实践的反讽诗学之路。无产阶级革命是浪漫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表现的历史形式,无产阶级作为历史革命的主体与反讽主体,肩负着摧毁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反讽哲学的自我否定性在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具有三次表征,即无产阶级革命在曲折进程中的自我批评;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造成的资产阶级的自我毁灭;以及无产阶级自我救赎中的自我扬弃。在反讽哲学观的这一视角下重新阐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这既是对马克思青年时期浪漫主义诗情延续的历史说明,也是对马克思哲学具有浪漫主义根源的现实论证。
[Abstract]:An important source of Marx'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his youth was rooted in Romantic philosophy. Influenced by the interweaving of early German Romanticism and Hegel's thoughts, and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the realisation of philosophy, Marx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practical irony poetics. Proletarian revolution is the historical form of romantic irony in the real world. As the subject of historical revolution and irony, proletariat shoulders the mission of destroying capitalist society. The self-negation of ironic philosophy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times in Marxist class theory, namely, the self-criticism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 in the tortuous process, the self-destruction of bourgeoisie caused by the proletariat as the product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the self-destruction of the bourgeoisie by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in the course of twists and turns. And proletarian self-redemption in self-sublation.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las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ronic philosophy is not only a historical illustration of the continuation of romantic poetry in Marx's youth, but also a realistic demonstration of the romantic origin of Marxist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反讽概念研究”(项目号:L11DZX0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聪;;马克思实践哲学对浪漫反讽的修正[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陈燕君;;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意蕴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8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穗明;马志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社会结构理论三大形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6期

2 杨红良;;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在阶级理论上的分歧点[J];理论观察;2009年01期

3 钟君;;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西方理论界的历史境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3期

4 金林南;生产、历史与批判——在与韦伯的比较中解读马克思的阶级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1期

5 维塞尔;陈开华;;论无产阶级的反讽[J];现代哲学;2006年05期

6 刘海军;吴长春;;近年国内阶级理论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10期

7 张文喜;论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原则[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8 倪寿鹏;;重构阶级之图——从马克思,卢卡奇到詹明信[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0期

9 孙国栋;吴家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曾庆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评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学农;;对《帝国》的批判性分析——评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2 张兴茂;;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理论——兼论“中产阶级”的阶级属性[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盛仪;;试论董必武关于加强政权建设的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4 楚刃;;学习董必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韦定广;;发达国家的后资本主义道路:现实与可能[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罗文东;;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的飞跃[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寿林;;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8 刘建洲;;工人阶级意识:从马克思到汤普森的理论探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9 陈喜贵;;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社会主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陈学明;;罗莎·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的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青宜;阶级与国家[N];学习时报;2002年

2 钟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被模糊的马克思阶级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党国英;关于现代化的浪漫主义[N];学习时报;2004年

4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执笔:杨河;党的建设要与时俱进[N];光明日报;2002年

5 李惠斌;关于平等问题[N];学习时报;2006年

6 张慕良;列宁如何谈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 (上)[N];学习时报;2008年

7 宋建国;从科学态度的高度认识“三个代表”[N];山西日报;2002年

8 于新恒;勇于理论创新[N];吉林日报;2004年

9 黄铸;辩证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探索与商榷)[N];人民日报;2002年

10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林尚立;先进性: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最本质要求[N];文汇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聪;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浪漫派、黑格尔与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荣艳;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兴云;阶级理论与当代中国工人集体行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刘冲;马克思人权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贤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周兴杰;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话语重构[D];暨南大学;2006年

7 任俊伟;党内民主差异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娄淑华;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远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谢光远;美学的人与诗化的国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程晓升;江泽民阶级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霞;约翰·罗默公正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李东旭;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新探[D];吉林大学;2006年

6 牛俊友;马克思人权观的哲学思考[D];西南大学;2007年

7 高婕;论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D];西北大学;2008年

8 徐宝剑;中介概念在卢卡奇早期思想中的地位[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夏妍;论马克思人权观的几个本质特点[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黄永祥;国家理论:马克思与吉登斯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4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384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a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