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价值理论之争的意识形态本质

发布时间:2018-12-18 07:26
【摘要】: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效用价值论和供求均衡论本质上是一种价格学说而不是价值学说;社会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为死劳动创造价值辩护,也就是为不变资本创造价值辩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然对人的有用性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价值关系。脱离人之社会的泛价值论,从根本上混淆了人与自然的有用性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机械的关系不是有用性的关系,更不是价值关系,而是人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所谓要素价值论,只不过是依据边际贡献的要素分配对要素生产过程的"投射",它不是先由生产过程说明"价值"创造,而是依赖要素报酬去反证各种要素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就是对劳动创造价值和以人为本的坚守,在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中,三个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是人性,二是所有权,三是政府定位。
[Abstract]:The value in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 reflects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the theory of utility value and the theory of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is essentially a theory of price rather than a theory of value. In essence, the theory of social labor value is to defe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for dead labor, that is to say, to create value without changing capita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useful relation of nature to man, not a relationship of value. The theory of universal value, which is divorced from the society of man, confuses the usefu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valu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chinery is not the relation of usefulness, nor the relation of value,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ools of labor. The theory of factor value is only the "proje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process of factor production. It is not created by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explaining "value" first. Rather, it relies on factor compensation to counter the contribution of elements to value cre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value theory, three problems are most important: human nature, ownership and government orientation.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本第二性、土地资本化与产业升级的财富极化效应研究”(11BJY0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018;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钱津;王俊发;;论劳动整体创造价值[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裴小革;论劳动价值论与其他四种价值理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黄爱宝;自然价值与环境伦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智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塑多元价值理论——论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的经济学价值论基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齐莉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8期

3 杨继国;用现代方法破解市场价值决定的难题——对所谓"供求价值论"之我见[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4 王佳菲;;分工、交换与“广义价值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杨继国;马克思的需求理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6 胡世祯;评广义价值论和联合劳动价值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7 王小军;;广义价值论批判[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8 林民书;;商品价值的现实基础与价值论的创新[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08期

9 张辑;劳动价值论研究十年综述[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10 孙国峰;;价值理论的正义性辨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杜新波;;矿产资源资产与矿权资产辨析及其价值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光;教学私有信息化解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庄三红;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陈江生;国际金融危机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董振华;创新劳动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赵春艳;价值源泉与价值量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刘彦平;中小股权保护的制度基础[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倪红珍;基于绿色核算的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9 高智晟;野生动物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黎鹏;CAFTA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毓蓉;导游队伍稳定机制浅探[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杨志耕;基于CVM的井冈山和三清山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与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宾;论网球运动的社会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丁;生态危机的价值论根源与应对思考[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5 孙懿;探析经济危机的本质[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李婷;生态公民的伦理学探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7 梁玲玲;自然价值何以可能?[D];华侨大学;2011年

8 郭玲;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关争议问题的认识与思考[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刚;美国风险投资微观分析与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10 齐莉丽;价值驱动的制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价值论”课题组;如何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红伟;;研究范式、价值理论与自然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杨乐强;;卢卡奇意识形态价值理论探析[J];江汉论坛;2011年03期

3 高翔;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解决四大难题[J];当代财经;1997年03期

4 鲁从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探索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新特点[J];理论前沿;2001年21期

5 陈斌;;多维视角下的价值探略——价值的系统分析[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卫兴华;;两种“价值”概念的混淆和“效用价值论”评析[J];红旗文稿;2003年23期

7 刘宗碧;;唯物史观是一种蕴含着价值揭示和以之作为立场的理论[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张光山;;哲学上的“价值”与经济学中的“价值”之区别[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赵汇;不能否定劳动价值论[J];真理的追求;2001年07期

10 项启源;新技术革命与劳动价值论[J];学术月刊;199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克千;;略论20世纪西方价值观[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4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新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意蕴[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余玉花;;生命价值的哲学辨析[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付长珍;;宋儒境界理论的现代意义[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9 梁澄宇;;浅谈系统论哲学的历史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唐文明;;在通往理想的途中 杨子彬先生的四条道路[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零;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齐泽克 主讲 吴冠军 校译 陈台虎 整理;意识形态犬儒主义:被假设为相信的主体(摘要)[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王雨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科学化与非哲学化[N];湖北日报;2005年

4 项国兰;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反思与探索[N];学习时报;2009年

5 鲁克俭;近年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中的热点问题[N];光明日报;2002年

6 谢迪南;孔子和儒家是有距离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怀宏 巴黎第八大学教授 达伟·德拉克 巴黎高等政治院教授 让-费朗索瓦·西里乃利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孙琴安;萨特:谴责德累福斯事件就是左拉的事吗?[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 王建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探新[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一个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徐圻;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N];贵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2 莫雷;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D];吉林大学;2009年

3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4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5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吕连凤;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7 余泽娜;经验、行动与效果的彰显[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杨建梓;寻找回归之路[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9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明;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永欣;穿透意识形态幻象[D];湘潭大学;2004年

2 王纪波;先秦至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历程批判论纲[D];河南大学;2005年

3 荣鑫;符号社会状态[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向周;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D];山东大学;2005年

5 苗品佳;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美娟;发展与疏离[D];苏州大学;2010年

7 胡雪萍;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蔡喜亮;限定与超越[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向益红;莱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诠释[D];湘潭大学;2007年

10 高远;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85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385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