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创新

发布时间:2017-02-28 12:29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协商民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创新

2015年06月10日01:2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发展中国的协商民主政治,深入探讨协商民主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的现实意义

  协商民主的模式具有多样性,任何涉及集体或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都可以成为协商民主的主题,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等等,都属于协商民主涉及的范畴。

  协商民主能够获得当前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其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决策。任何一项决策,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即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实施。协商民主就是通过对话、讨论和审议等过程,实现决策合理、合法、公正、透明。二是有利于培养公民精神。良好的公民精神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而协商民主是建构这一基础的重要途径。三是有利于修正自由民主。协商民主强调的是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即通过达成共识形成决策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重视自由而忽视平等的不足。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协商,协商过程必然要对自由民主中流行的个人主义和自利道德进行修正。协商过程绝不是政治上的讨价还价,也不是契约性的市场交易,而是公共利益在对话、议政中达成共识的程序。四是有利于对行政权膨胀的制约。协商民主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具备了提出问题、讨论争论和形成决议的同等机会,显而易见,这一过程包容了不同利益、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能够促进社会知识的最大交融、有效抑制行政权力膨胀。五是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进程。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其基本前提是承认并接受多元社会的现实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核心是理性的公共协商,主要程序是讨论、审议、对话和交流,目标是实现立法和决策的社会共识,推进民主进程。

  协商民主的探索及实践

  正确把握协商民主的核心和要点,对于促进协商民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协商民主的探索与实践重在把握“三个着力点”和发挥“三个作用”。

  把握三个着力点。实现协商民主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执政党,同时,要注意把握三个着力点:一是政府要为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条件,把如何实现决策和决策实施的民主化、科学化作为重要基点,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政府实现规范有序、高效便民、公开透明的政务服务。政府应针对现实热点问题和群众最关心的利益诉求问题创新协商的体制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等方面畅通协商民主渠道,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着眼,完善协商民主体制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营造协商民主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各种有利条件。二是增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创新协商民主体制机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协商民主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将其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新的助力。三是人民政协要为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人民政协要主动争取党委重视,主动密切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好民主协商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视察和调研活动,组织委员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了解真情,洞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握发展大势,以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创新协商民主。

  发挥三个作用。一是要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作用。基层协商民主需引导者引导不同的利益主体开展协商和对话,并在一定的对话平台上形成共识。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在基层协商民主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二是重视制度的作用。好的程序将鼓励人们采纳合理的观点和恰当的建议。三是明确协商规则的作用。协商是一个集体的行为过程,需要有明确的协商规则来保证协商的顺利进行。依据协商民主自由平等公开的基本特征,责任应该是协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要求。协商的参与者之间必须是自由而平等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过程是公开的,不存在暗箱操作,更重要的是任何观点或意见的表达必须本着负责的态度。

  (作者系大连市政协副秘书长)

(来源:人民政协报)

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创新

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创新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协商民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6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6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4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