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04:59
【摘要】: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大小传统等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从思想与社会的互动的角度,将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放在周秦汉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旨在通过这种比较的视角能对孔子和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有一个新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理解周秦汉社会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希望能对我国在融通中西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系有所启示。 本文在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周代与西汉的社会细胞——宗族与小农核心家庭的的存在形态、规模和在社会中的作用的对比,全面总结比较了孔子和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孔子生活的周代社会是一个宗族本位的社会。它不仅表现在宗族是基本的存在单位,而且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主体。而董仲舒的西汉社会则是一个“皇权——小农”两极结构的社会,小农核心家庭是社会的基础但却处在皇权的绝对支配下,没有丝毫的主动性。孔子和董仲舒的伦理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几乎都可以从二者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找到根源。 第二章主要运用了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和大小传统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伦理价值本源预设——“仁”与“天”的内涵以及造成二者不同的思想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这种不同正是中国古代在新一轮构建天道信仰体系全过程中,萌芽期和成熟期的不同。 第三章在总结先贤成果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董仲舒的人性观进行了创造性的梳理和阐释。 第四章主要是对孔子和董仲舒的义利观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重新阐释,在澄清学界关于二者的义利观的一些歧见的同时,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对二者的义利观进行了比较。 第五章主要在人伦关系的种类、重要性和内容方面对孔子和董仲舒的人伦观进行比较性的论述,即对孔子的五伦思想和董仲舒的三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结论在事实层面对孔子和董仲舒的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进行必要的总结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对二者的伦理思想进行了价值层面的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2
本文编号:2803296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淑红;近代董子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03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80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