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发布时间:2020-08-31 22:11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生在德国,长在德国。1933年,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实行排犹主义政策,他随法兰克福学派流亡到了美国,从此便扎根美国。他加入战略情报服务局、秘密服务局为反法西斯战争工作。1951年,社会研究所迁回德国,而马尔库塞则开始了他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生涯。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1952-53)、哈佛大学(1954-55)从事研究工作,后在布兰戴斯大学(1954-196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65-1970)执教。虽然六十年代中期以前,马尔库塞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出版的《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苏联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但他的社会影响颇为有限。随着西方各国学生运动迅速发展,批判理论从“历史的后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马尔库塞也声名鹊起。他被奉为“青年造反者之父”、“新左派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甚至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Marx、Mao、Marcuse)。“他的书已经成为美国革命学生的工作手册”。 本文立足于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研究一个著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和一场伟大的运动——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即社会理论与社会运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将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社会大背景,马尔库塞思想与学生运动宣言纲领之间的文本联系,马尔库塞与学生运动事件上的联系,媒体对马尔库塞“学生运动精神领袖”地位建构四个方面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分四章论述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静悄悄的革命》着重从宏观背景来考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联系。在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从造福人类的福娃变为压迫人的上帝,社会从生产时代过渡到消费时代,大众传媒从被压制状态到拥有第四权,生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人们的政治思维逐渐从分裂对抗转向和平共处。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静悄悄地发生了革命。大学从“象牙塔”变成了“社会轴心”,人文主义教育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接受高等教育从少部分人的特权发展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也因此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社会问题和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的交织是六十年代社会动荡的温床。 《第二章轰轰烈烈的批判》首先分析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出现相对微观的背景,即在二战后形成的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文化背景和精神氛围。在这个批判群体中,既有美国学者C.赖特·米尔斯、保罗·古德曼,也有来自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尔库塞、弗洛姆和诺曼·O.布朗,还有来自第三世界的法农、卡斯特罗、格瓦拉和毛泽东;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家的理论批判,也有从垮掉派到荒诞派的离经叛道的文学批判,还有来自摇滚乐的大众文化批判。马尔库塞依托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名声,并以其与时俱进的政治批判和彻底的批判精神成为批判群体中耀眼的明星。其次介绍轰轰烈烈的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概况,并从“学生权力”和“学生权利”角度分析学生参与运动的原因和诉求,分析这场带有诗化特征的学生运动的批判性质。最后,探讨马尔库塞通过教学、演讲、参加集会等形式介入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概况,并通过他特殊的身份背景、公共事件的焦点人物、有争议的思想几个方面的分析说明媒体为什么要把他建构成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的。 《第三章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中的马尔库塞精神》认为对人存在的关怀,对异化的批判,对人解放的追寻,“革命”的话语引起了马尔库塞和左翼学生心灵的共鸣。单向度社会和消费社会是马尔库塞和学生共同批判的目标。新感性、新人、新社会则是他们超越单向度的共同目标,而否定性思维则是批判和超越的基础。马尔库塞对新工人阶级的批判,把青年学生当作解放单向度社会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学生的强烈认同。爱欲解放论、大拒绝的革命方式、制度内的长征充满了乌托邦的色彩,这也是马尔库塞和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共同特质。 《第四章运动终结、批判继续》首先从美国学生运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角度论述这场运动面临的困境,然后从这场运动缺乏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的转向,“沉默的多数”态度的转变,学生思想的流变等方面进行论述。由于实践的“革命”运动已经终结,马尔库塞遁向了指向精神和未来的革命:自然革命、艺术革命。他也对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虽然终结,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美国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及六十年代批判精神的延续,以妇女运动和生态运动为代表的各种批判运动在六十年代后却仍然在继续。这也体现了马尔库塞和六十年代学生等对发达资本主义批判的意义。 余论尝试对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阐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思考了三个问题:一、社会批判理论何以能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二、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运动有何关系?三、社会批判理论对社会实践有何价值?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D0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作清;;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看我国消费文化发展[J];世纪桥;2011年11期

2 宋文俊;;从“二马”的异化观看中国式异化的扬弃——以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观比较为基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江世法;;色狼只有十五岁[J];大众心理学;2004年02期

4 曹忆南;;买一个联合国秘书长……[J];发现;1995年02期

5 ;华夏五千年 茅台贵宾宴[J];党的建设;2010年01期

6 ;华夏五千年 茅台贵宾宴[J];党的建设;2010年10期

7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J];今日海南;2011年06期

8 向小元;;傣剧艺术创新与欣赏[J];今日民族;2011年04期

9 王哲;来亮;;论红旗渠精神[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07期

10 宋青青;;国内学者关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青年反文化运动的研究综述[J];青年探索;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吕晓明;;“异化”概念辨析及演变[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黄皖毅;;单向度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4 张大文;;质朴如茶系我心[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5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石文年;;马尔库塞美学的功能论和异化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本洲;;论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科学思维的批判——兼与马克思科学观比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麦克尔·勒威;张双利;;麦克尔·勒威教授访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9 王金林;;2007年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节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梁冬雪;;屠格涅夫六十年代初的创作——《前夜》、《父与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期的坚守[N];中国保险报;2011年

2 丁雄飞 郑诗亮;康纳里谈六十年代以来的欧美社会运动[N];东方早报;2011年

3 梁凤莲;以自身的存在命名[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 沈大明;马尔库塞:用美学的批判救治西方文明弊病[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通讯员 徐进 左功华 记者 崔威;统一调整到437元[N];连云港日报;2008年

6 吴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朱文颖(作家) 李敬泽(评论家);七十年代VS六十年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李振林;六十年代公园月票[N];中国商报;2001年

8 田中禾;四十年前的一场争论[N];文学报;2011年

9 何向阳;本土的坚持[N];文汇报;2002年

10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Barry Eichengreen 编译 严珂;回到六十年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春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梅丽;作为解放手段的文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巍;六十年代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邱忠文;劳动、爱欲、自然与艺术[D];复旦大学;2011年

6 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孙浔;走向技术民主和文化多元[D];复旦大学;2008年

8 郭剑敏;革命·历史·叙事[D];浙江大学;2006年

9 陈乐;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洪宝;技术社会的批判与希望[D];兰州大学;2011年

2 陈义新;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元;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静;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价值意蕴及当代意义[D];燕山大学;2010年

5 周伟文;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当代阐释及其价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华强;试论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期玉;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批判理论评析[D];湘潭大学;2003年

8 赵东梅;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叶娌燕;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邹玉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9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809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0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