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7-24 14:03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法否认的是,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负面感觉萦绕在他们身旁,这种感觉其实说明了现代性自身所包含的张力和矛盾。这种矛盾的体现之一就是现代性向全球扩展过程中“国家”好像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代之以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现代生活的碎片。但是让人们不曾想到的是,现代性自诞生之初便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国家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欧洲历史上的世俗化过程还是人们头脑中的现代意识的形成,期间无一不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建构。正是由于现代性的反思性,民族—国家表现出了与以往的传统社会形式决然不同的特性,然而一旦民族—国家出现以后,它又利用现代性的这一根本特征,使自己成为现代性的权力集装器,同时使现代性向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迅速扩展。可以说,民族—国家在行政控制方面既是现代性的典型体现又是其发展动力中的制度性基础。这一点在现代生活的诸多方面得到体现,这些体现可以说是民族—国家对现代性的多重隐喻。由于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性的消极后果,也由于民族—国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基础作用,所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的反思乃是探讨现代社会种种特征及其未来走向无法回避的任务。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现代性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民族—国家方面的研究
第2章 现代性溯源
2.1 作为时间概念的现代性
2.2 作为哲学思想的现代性
2.3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规定
第3章 民族—国家:现代性特征的核心基础
3.1 现代性反思性的二重特征
3.1.1 现代性的认识论基础
3.1.2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3.1.3 反思性的二重特征
3.2 作为制度性基础的民族—国家
3.2.1 民族—国家的诞生
3.2.2 民族—国家与反思性
3.2.3 现代性的制度性基础
第4章 现代性特征:民族—国家的多重隐喻
4.1 民族—国家的阴影
4.1.1 语言符号
4.1.2 专家系统
4.1.3 内部绥靖
4.1.4 通讯与媒体
4.2 现代性的欧洲血统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 衣俊卿.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4)
[2]吉登斯时空观的现代意义[J]. 向德平,章娟. 哲学动态. 2003(08)
[3]热话题与冷思考(七)——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J]. 杨雪冬,王列.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998(03)
本文编号:3300794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现代性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民族—国家方面的研究
第2章 现代性溯源
2.1 作为时间概念的现代性
2.2 作为哲学思想的现代性
2.3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规定
第3章 民族—国家:现代性特征的核心基础
3.1 现代性反思性的二重特征
3.1.1 现代性的认识论基础
3.1.2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3.1.3 反思性的二重特征
3.2 作为制度性基础的民族—国家
3.2.1 民族—国家的诞生
3.2.2 民族—国家与反思性
3.2.3 现代性的制度性基础
第4章 现代性特征:民族—国家的多重隐喻
4.1 民族—国家的阴影
4.1.1 语言符号
4.1.2 专家系统
4.1.3 内部绥靖
4.1.4 通讯与媒体
4.2 现代性的欧洲血统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 衣俊卿.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4)
[2]吉登斯时空观的现代意义[J]. 向德平,章娟. 哲学动态. 2003(08)
[3]热话题与冷思考(七)——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J]. 杨雪冬,王列.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998(03)
本文编号:3300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300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