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化与欲望 ——中国十一世纪的教育话语
发布时间:2021-11-28 12:04
亚当·斯密曾认为:“被别人所相信,劝服别人、教导别人的欲望,是我们有生以来最强烈的欲望之一。人类所独有的语言能力,或许就是建立在这一本能之上的”(佩罗曼,2001:181)。福柯则在《话语的秩序》(The Order of Dfscourse)中追问到:“人们言说,其话语可能扩散,那么在这一事实中,到底有什么危险,而危险又在何处呢?”(Michel Foucault,1972:216)很明显,可以将教化/社会空间中的“危险”理解为是由不同欲望之间的较量引起的,并且,其中的权力、伤害尤其体现在失败的人身上。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类事件频频发生,但是,该如何去描述它,同时,又该从何种角度切入才好对它进行分析呢?答案在历史事件本身,因其性质是冲突的,所以,只能一种悖论的眼光来打量它。 福柯正是从这种思路出发设计了知识考古学。他首先将西方十八世纪以来的经验及其冲突理解为“知识话语”实践的后果,言外之意,可以透过“知识化的话语”,来观察西方教化/社会空间中的经验冲突:在“求知意志”(the will to knowledge)或“求真意志”(the will to truth)的驱动下,话...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教育空间中的知识、权力与欲望
一 从外到里、从下到上的文化探索实验
二 考古学:喧嚣的知识与被教化的身体
第二章 文教领域的诗意形式与道德觉醒
一 社会状况与权威文教活动的诗意形式
二 道德主义在文教领域的崛起与分化
第三章 知识转向与权威教育话语的重构
一 经济、制度语境中的人才教育论述
二 人的生活、情感与文艺教育话语
第四章 理学教育话语的构成及其力量
一 在身体中寻找世界与生命的“真相”
二 心灵、读书、写作与日常生活的理学化
三 欲望在理学教化空间中的悲剧命运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J]. 罗志田. 历史研究. 2002(01)
[2]史景迁著《文字叛逆》[J]. 陈意新. 历史研究. 2002(01)
[3]“沉默”的背后——乔治·爱略特两部小说中的基督信仰与男性神学话语压制[J]. 龙艳. 外国文学. 2002(01)
[4]故乡寓言中的权力质询——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的主题解读[J]. 姚晓雷. 文学评论. 2002(01)
[5]道史之间:为中国寻找现代认同的两位中国史家[J]. 施耐德. 中国文化. 2001(Z1)
[6]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J]. 莫砺锋. 中国文化. 2001(Z1)
[7]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J]. 王水照. 中国文化. 2001(Z1)
[8]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转义、话语、叙事[J]. 陈永国,朴玉明. 外国文学. 2001(06)
[9]《戊戌政变记》的主题及其与时事的关系[J]. 戚学民. 近代史研究. 2001(06)
[10]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J]. 陈峰. 文史哲. 2001(01)
本文编号:3524393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教育空间中的知识、权力与欲望
一 从外到里、从下到上的文化探索实验
二 考古学:喧嚣的知识与被教化的身体
第二章 文教领域的诗意形式与道德觉醒
一 社会状况与权威文教活动的诗意形式
二 道德主义在文教领域的崛起与分化
第三章 知识转向与权威教育话语的重构
一 经济、制度语境中的人才教育论述
二 人的生活、情感与文艺教育话语
第四章 理学教育话语的构成及其力量
一 在身体中寻找世界与生命的“真相”
二 心灵、读书、写作与日常生活的理学化
三 欲望在理学教化空间中的悲剧命运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J]. 罗志田. 历史研究. 2002(01)
[2]史景迁著《文字叛逆》[J]. 陈意新. 历史研究. 2002(01)
[3]“沉默”的背后——乔治·爱略特两部小说中的基督信仰与男性神学话语压制[J]. 龙艳. 外国文学. 2002(01)
[4]故乡寓言中的权力质询——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的主题解读[J]. 姚晓雷. 文学评论. 2002(01)
[5]道史之间:为中国寻找现代认同的两位中国史家[J]. 施耐德. 中国文化. 2001(Z1)
[6]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J]. 莫砺锋. 中国文化. 2001(Z1)
[7]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J]. 王水照. 中国文化. 2001(Z1)
[8]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转义、话语、叙事[J]. 陈永国,朴玉明. 外国文学. 2001(06)
[9]《戊戌政变记》的主题及其与时事的关系[J]. 戚学民. 近代史研究. 2001(06)
[10]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J]. 陈峰. 文史哲. 2001(01)
本文编号:3524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52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