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本文关键词: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面对强势的"民主"和"自由",该怎样测量"共和"的思想温度,并把握其在现代公共生活中的平衡功能呢?"公共性"是共和主义的基本价值关怀,古典共和对这个议题的索解导出了两种交叠互补的治国路线。一是"德治",即通过美德教育,引领公民对公共利益做出优先选择;二是"法治",即通过混合均衡,防范公共权力蜕变为操控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的私器。可以说,正是这两个方案的互补性复合,构成了古典共和传统的完整的弹性框架。在近代政治大变革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用公共意志支持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制模式,但这种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后革命时代的国家治理问题。相形之下,消极自由主义者力主实施一种分权制衡的宪政共和方案,但消极自由的过度膨胀,又在当代社会衍生出了某种"公民唯私主义综合症"。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申并发扬共和传统,应该恰当把握温良中道的共和气质,"共和"的思想温度堪称健康公共生活的显示器与调节器。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共和主义 激进民主 消极自由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政治文化研究:基于共和主义的理论视角”(07BZZ007)的阶段研究成果
【分类号】:D08
【正文快照】: 引言大略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一种复兴共和主义的思想努力在西方知识界悄然涌动,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汇聚成一股蔚为大观的政治文化风潮。①若干年前,“重申共和传统”的声音见诸中国知识界,嗣后,相关讨论渐趋升温,及至今天,也演化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②但是,社会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少平;科技强警与警察体制的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7期
2 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叶强,朱今;公民宪政意识: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陈颖洲,徐钝;基本人权:宪法之终极追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陈天梅;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冀睿;对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的法律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叶常林;李瑞华;;公共权力监督模式的历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许斌龙;中西人性与法律逻辑关系比较及其法理学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伍柳氏;;民主化模式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举;;政治和谐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2 吕国忱;;科技和道德关系的现代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李炳烁;;超越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协商性民主与合法性重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6 周菲;;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研究述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陈卫平;;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赵静;;关于邓小平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9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东海;明清晋商精神的宗教伦理底蕴[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5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钟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差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秩;意见证据的法理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张灯;城郊结合部实有人口的治安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胜军;关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双要素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4 张丽;当前中国垄断经济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7 闻彦;论“十七年”长篇小说中的城市形象[D];苏州大学;2001年
8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9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潇;论我国乡村土地立法与制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实;李大钊同志思想转变的根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2 刘仁荣;;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列主义者的转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3 郝丽雅;卢梭的法律思想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05期
4 张学仁;;论西塞罗[J];法学评论;1982年Z1期
5 宁教奎;论《民众大联合》在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中的地位[J];求索;1983年06期
6 沈■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史新著简介[J];法国研究;1983年01期
7 王泸宁;;卢梭并不主张分权——与吴大英同志商榷[J];晋阳学刊;1983年03期
8 陈双苑;;盖得从无政府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3年03期
9 冯毅;刘少奇同志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思想发展——论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10 孙小平;马克思与辞书[J];思想战线;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巴斯蒂;;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词[A];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01年
2 俞祖华;赵慧峰;;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曾成贵;;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与中西文化散论[A];毛泽东邓小平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史学会与中共永定县委、永定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术讨论会重要讲话与论文选集[C];1993年
4 高家伟;;论行政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诗嵘;《阿伊达》再登新台阶[N];音乐周报;2001年
2 俞祖华;近代先驱者对创新精神的呼唤与践行[N];光明日报;2002年
3 靳迎;中国近代现代史复习[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林贤治;法布尔和他的昆虫共和国[N];中国邮政报;2003年
5 赵畅;包容也是一种环境[N];解放日报;2004年
6 李强;“误读的杰作”?[N];南方周末;2004年
7 张海斌;拿破仑与《法国民法典》[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秦杰;《少年中国》与李大钊[N];中国商报;2004年
9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要共和,,不要查尔斯[N];人民日报;2005年
10 石琴娥;世界的易卜生 永远的易卜生[N];兰州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晋海;戊戌年间到五四以前民主思想的演进[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闫洪刚;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权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2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44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