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13:14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共产党 民生观念 革命 生产 发展


【摘要】:自20世纪初,早期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先进分子诉求“吃饭要紧”的生存权,到21世纪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所透露出的民生价值持续不断地得到吟诵和高歌。但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民生的认识与实践并非直线式的一层不变,而是根据其在不同时期中心任务的不同而对民生进行了不同的研判,使得民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生转化,并不断的向执政中心发展演进。发掘、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对于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历史变迁,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可以为当代民生建设的转型和发展提供鉴戒。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民生问题始终是进行建构和谋划革命和执政的基本叙事主题之一。民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价值和最高价值之一,有其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与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确立民生价值的基本依据。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生思想资源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的人民生计关怀与民生价值的阐述则直接影响党的民生观念的形成。而当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为自由主义无法解决中国民生日困苦恼彷徨的寻求解决之道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则使得民生与社会主义之间迅速觅得了历史与价值契合性,并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价值取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国家富强和民生幸福创造社会制度上的条件。基于民族民主革命的宏大叙事,改善民生还不能作为一个首要与直接的目标价值而进行实践。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非是一个显性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对于民生的认识与实践过多地是为了发挥民生的工具价值去支援和服务革命。虽然如此,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始终从民生保障的实践中建构着的民生观念,实现了对于民生的主体、保障民生的基本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认识与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民生观念的建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之后对中国民生问题进行探索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党的历史地位和中心任务发生了转变,使得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中的方位随之发生了转移。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工业化背景下而全面民生实践开启期,民生首先需要生产进行物质的保障,但是追求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使得民生不得不做出让位,去支援和服务于这个工作的中心。“先生产,后生活”的国民经济安排使得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承担的是“战略性负担”或者“政策性负担”的角色。但是随着对于“先生产”的绝对化强调,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生产逻辑的形成,不但使得民生被持续压低,而且就连“生产”这个民生的基本物质保障手段也实现革命化了,进而造成了民生本身的革命化。这表明,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必然需要生产这个物质基础,但是不能将生产绝对化,为生产而生产,造成社会主义生产偏离了满足民生需求的根本目的。此外由于民生问题具有层级性,因此解决民生问题不能、也无法超越民生需求的历史阶段,也不能用革命精神道德取代生产和民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判断民生的历史方位,正确处理发展和民生关系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这期间,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民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了一条既要保障民生以促发展,更要用发展惠及民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观念。在这个崭新民生理念的指导下,党和政府在矫正文革时期民生观念异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新型民生观的重要建构。主要表现为:其一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价值再审视,不但实现了民生由“政策性负担”角色向国民经济发展出发点地位的转化,而且民生被确立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其二制订了科学而系统的民生目标。民生目标实现了从“三步走”战略中温饱、小康、富裕到全面小康社会中“五有”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系统化与具体化的定制;其三实现了民生形态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从政府主导型向共建共享型的转化;其四形成了以“五位一体”保障民生建设的新格局。改革开放时期以发展惠及民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凸显了民生与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的统一,展现了民生过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民生观念 革命 生产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5;D08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5
  • 第1章 绪论15-39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15-18
  • 1.1.1 选题的缘起15-17
  • 1.1.2 选题的意义17-18
  • 1.2 选题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18-35
  • 1.2.1 概念界定18-22
  • 1.2.2 研究现状22-35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35-37
  • 1.3.1 研究思路35
  • 1.3.2 主要内容35-37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37-39
  • 1.4.1 研究方法37
  • 1.4.2 创新之处37-39
  • 第2章 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念建构的逻辑初始39-56
  • 2.1 基本依据: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任务39-42
  • 2.1.1 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任务的生成40-41
  • 2.1.2 民生:中国近现代社会终极历史任务41-42
  • 2.2 继承传统:传统思想文化中民生价值的辐射42-44
  • 2.2.1 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观念42-44
  • 2.2.2 民生:文化符号价值的彰显44
  • 2.3 思想启示:民生主义的价值开导44-51
  • 2.3.1 从“平均地权”到“节制资本”:民生主义核心原则44-47
  • 2.3.2 民生是“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史观的基本意蕴47-48
  • 2.3.3 理想性与启迪性:民生主义的价值检视48-51
  • 2.4 外来影响: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引导51-56
  • 2.4.1 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核心价值的转化与重构51-54
  • 2.4.2 民生权的诉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价值契合性54-56
  • 第3章 民生为革命: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民生观念建构维度56-73
  • 3.1 民生主体的扩充:从“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到“打土豪,分田地”56-60
  • 3.1.1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保障工人阶级的生存权56-58
  • 3.1.2 “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民生受到重视58-60
  • 3.2 民生保障的转进:从“土地”、“经济”到“大生产”60-65
  • 3.2.1 土地问题:保障民生的根本60-61
  • 3.2.2 经济工作:战争和民生的物质基础61-63
  • 3.2.3 干部、部队参加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63-65
  • 3.3 民生价值的“工具性”:民生哺育革命65-69
  • 3.3.1 第一性: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先决价值65-66
  • 3.3.2 反哺性:民族民主革命需要民生的支援66-69
  • 3.4 民生的时代性与民生自觉的塑造:民主革命时期民生观念建构启示69-73
  • 3.4.1 彰显了民生命题的时代性69-71
  • 3.4.2 形塑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71-73
  • 第4章 民生保生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民生观念73-98
  • 4.1 民生保障获得政治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73-75
  • 4.1.1 解放生产力惠及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73-74
  • 4.1.2 民生贫困的制度根源得到祛除: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74-75
  • 4.2 民生实践导向的初步表达:民生探索的新成就75-84
  • 4.2.1 土地制度的改革:保障民生第一功75-77
  • 4.2.2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民生建设全面开启77-84
  • 4.3 先生产,后生活:民生“政策性负担”地位的形成与异化84-95
  • 4.3.1 “先生产”的必要性:创造民生的物质基础84-87
  • 4.3.2 “后生活”的必然性:民生“政策性负担”地位的确立87-90
  • 4.3.3 先生产,后生活的异化:从积累与消费比列失调到“抓革命,促生产”90-95
  • 4.4 民生的层级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生观念的启示95-98
  • 4.4.1 民生层级性的唯物史观解说95-96
  • 4.4.2 民生保障和改善不能越级实现96-98
  • 第5章 发展惠民生: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民生观念的新培育98-159
  • 5.1 民生价值的审视:从民生的出发点地位到确立民生的政治属性98-107
  • 5.1.1 矫正不关心民生的执政思维98-102
  • 5.1.2 “民生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102-107
  • 5.2 民生目标的具体化:从“三步走”战略目标到“五有”目标107-120
  • 5.2.1 “三步走”战略中的民生目标:温饱、小康、富裕107-111
  • 5.2.2 民生的“五有”新目标的建构111-120
  • 5.3 民生保障和改善形态:重民生发展与强民生共建120-128
  • 5.3.1 生存型民生转向发展型民生120-122
  • 5.3.2 政府主导型民生转向共建共享型民生122-128
  • 5.4 民生的保障路径:“五位一体”立体护航128-154
  • 5.4.1 奠定民生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发展到科学发展128-133
  • 5.4.2 搭建民生的政治保障:从政治参与到权益保障133-136
  • 5.4.3 推进民生的文化引导: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136-145
  • 5.4.4 制定民生的社会政策:从解决贫困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45-148
  • 5.4.5 维护民生建设的安全环境:从社会安全到生态治理148-154
  • 5.5 改革开放进程中党的民生观念建构的基本特点154-159
  • 5.5.1 生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154-155
  • 5.5.2 体现了民生的过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155-157
  • 5.5.3 彰显了民生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统一157-159
  • 结论159-162
  • 致谢162-163
  • 参考文献163-172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的项目1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罗建文;王霞;;中国特色的民生伦理论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柳礼泉;张红明;;在继承与发展中彰显实效——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历史轨迹[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1期

5 郭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程与经验[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03期

6 李湘敏;;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朱小玲;;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实践的时代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02期

8 窦孟朔;苏献启;范拥军;陈聚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冯振萍;;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10 杨娜;;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进程、经验及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琛;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44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44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7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