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经世思想初探
本文关键词:朱子经世思想初探
【摘要】:在中国古典儒学思想谱系中,南宋朱子是承前启后,对汉唐儒学汇聚、转化而集宋代新儒学之大成的一位重量级思想家。就儒学的内在特质而言,经世之关切始终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向,朱子之理学亦不出其范围。作为理学大师、一代儒宗的朱子,同样是儒学经世传统的思想承担者与宋代政治情境中的积极实践者。而这一点却在浩如烟海的朱子学著述中较少为研究者所瞩目。本文所试图初步呈现的,正是在经世传统蕴育、涵泳下,作为政治思想家的朱子形象。 在这一问题意识的观照之下,首先就必须勾勒并还原朱子理学作为“明体达用”之学的整全性面貌。而事实上,在朱子的理学思想脉络中,作为终极价值的“天理”在赋予世界以公共性的同时也赋予人之个体以高度的义理性尊严;而由“气”之变动不居的运动所导致的气禀问题,则是人世间物欲横流、纷争不已的根源。为了解决理气在人类历史中的紧张对峙关系,朱子透过“大学模式”,以士君子群体为行动主体,将“复性”或“明德新民”之事作为经世的基本关切。天理能够且必须“潜具”于事物的性质,则为经世主体重视纪纲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思想支撑。 落实于宋代的政治情境中,朱子极为维护“朝廷纲纪”,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君主、宰相与台谏相维相制的中枢政治结构作为宋代正当性国家体制的高度认同。为了维护“朝廷纲纪”并实现其政治效用,朱子首先以师道规范并吸纳君道,其次通过“君臣义合”的致思培垅、落实君主政治中公共性的政治关系,,最后则将公议机制作为保障“朝廷纲纪”的最深厚的政治力量之所在。朱子是宋代公论政治最为积极的捍卫者,不但高度评价公议机制的政治效用,而且通过对之精细而深入的构思以寻求完善公议机制,并避免其中可能会存在的损害政治权威的流弊。 朱子同样也继承了庆历、熙宁以来的政治改革精神,以制度变法寻求整肃内政,蓄积国力而抵御外敌。在具体思路上,朱子寻求对“祖宗之法”、“三代之法”与“汉唐之法”的全面整合,大致形成以三代审汉唐,最终归本于宋代政制现实中的制度变法思想。同时,在礼乐、教化的层面上,朱子愈加体认到政府力量的有限性,将其经世致思转向了民间社会,希望通过士君子群体自主性的社会努力来引导民众。由此,朱子已然认识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合理分界,并以士君子群体为核心将“得君行道”与“济民行道”充分融合为其经世的整全性思想图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2;B244.7
【目录】:
- 论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1章 导论8-15
- 1.1 朱子政治思想的研究现状8-13
- 1.2 本文的选题意义13-15
- 第2章 经世理念的理学缘起15-22
- 2.1 “天降生民”之溯源与辨析15-19
- 2.2 经世理念与政治世界19-22
- 第3章 经纶人间秩序:朱子对朝廷纲纪的追寻22-42
- 3.1 “朝廷纲纪”之要义22-25
- 3.2 朱子对“独断之论”的批判25-27
- 3.3 君道规划与“皇极”诠释27-31
- 3.4 “君臣之义”:道义性政治关系的形成31-34
- 3.5 朱子对“公论政治”的捍卫34-41
- 3.6 小结41-42
- 第4章 经纶人间秩序:朱子的变法思想42-54
- 4.1 朱子“变法”的思想动机42-45
- 4.2 朱子“变法”主张之举要45-52
- 4.2.1 朱子的井田制思想46-47
- 4.2.2 朱子的封建制思想47-48
- 4.2.3 朱子的学校思想48-50
- 4.2.4 朱子的礼乐思想及附论50-52
- 4.3 小结52-54
- 第5章 余论54-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先文,詹向红;安徽省朱子研究会2005年年会纪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武才娃;;朱子学研究的成果及意义[J];博览群书;2010年12期
3 杨园;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简述[J];孔子研究;1988年02期
4 谢宁;;还原朱子学研究的重要性——陈来访谈录[J];博览群书;2010年12期
5 杨艾湘;朱子学研究的新突破─—《朱子大传》评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曾振宇;朱子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朱子性理语类》注释[J];东方论坛;2001年03期
7 方眉;;“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4期
8 林安悟;;台湾地区朱子哲学的研究[J];博览群书;2010年12期
9 陈来;;此亦一述朱 彼亦一述朱——关于《朱子新学案》[J];读书;1989年09期
10 张立文;超越与创新─—20世纪朱子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蔡尚思;;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编后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邹永贤;;攀登朱熹研究的新高度[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通过的三项决议及致台湾学者函——关于1990年在武夷山举行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的倡仪书[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6 朱汉民;;玄学、理学对《论语》学的拓展[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7 朱光华;;试谈县级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和服务[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施忠连;;近十年美国儒学研究之进展[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劲松;扎实推动朱子学研究[N];安徽日报;2010年
2 金秋明 许怡平;朱子学研讨会 在宜召开[N];安庆日报;2010年
3 记者 程曦 通讯员 李丹婕;清华国学院共办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N];新清华;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洪波;朱杰人:难以忘怀的一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朱杰人;“君子和而不同”[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陈官辉 邱游惠 陈忠;“时空流转,文化之根永不变”[N];闽北日报;2010年
7 陈来;陈荣捷与朱子学论著[N];光明日报;2007年
8 孙晶 赵健全;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在武夷山挂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裴礼辉;缘聚武夷 架设金桥[N];闽北日报;2010年
10 毕于慧;“勤读勤写,始终一书生”[N];学习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秋;朱子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思想空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胡秀娟;《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姜英来;荀子的管理思想[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鹏辉;朱子经世思想初探[D];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
2 刘星;论朱子学官学化的原因[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后燕;陈荣捷朱子研究述评[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山河;钱穆的朱子哲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莹莹;朱子妇女观再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慧丽;朱子《家礼》在祁门黄龙口村的实践[D];安徽大学;2012年
7 傅锡洪;朱子鬼神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陈美容;朱熹《大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威;陈淳思想中的“心学”倾向探析[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治伟;朱熹《孟子》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44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4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