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历史和方法——我的回应
本文关键词:哲学、历史和方法——我的回应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变迁 积累性发展 儒法国家 拉马克原理 老子
【摘要】:迈克尔·曼的社会变迁理论在西方学界被认为是宏观历史变迁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在接受了曼的理论的一些合理要素的基础上,笔者在最近出版的《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这一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社会变迁理论,并且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对三位学者就《儒法国家》一书评论的回应,本文旨在进一步阐明笔者的理论与曼的理论的六点区别。同时,本文也想点明笔者理论建构和经验分析背后的一些在方法论、认知论和本体论层面上的考虑、对当前西方社会科学现状的看法、在发展和突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和《儒法国家》中没有呈现出来的哲学底色。
【作者单位】: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积累性发展 儒法国家 拉马克原理 老子
【分类号】:D03
【正文快照】: 我的新著《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出版后,1三位具有宏阔视野的学术新秀写了书评,并请我对他们的评论做出回应。 我首先想指出,三位评论者对《儒法国家》都做出了非常认真的评论和批评。这些评论和批评既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学科背景,也体现了不同的个人旨趣,我也从中受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们是怎样开展“讲儒法斗争故事”活动的[J];破与立;1974年04期
2 梁汝卫;“四人帮”历史模式的翻版——评某教授的所谓儒法的“根本区别”[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3期
3 杜勒强;儒法之争新探[J];求实;2004年S2期
4 兰建军;;儒法合流的根本原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02期
5 接剑桥;刘淑媛;;儒法之信的启蒙[J];法制与社会;2008年24期
6 郭宇宽;;貌似左右分歧,实为儒法分歧[J];同舟共进;2010年10期
7 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J];文化纵横;2010年04期
8 秋风;;儒法传统与信任重建[J];文化纵横;2011年02期
9 曹婵;;儒法合流之探析[J];现代交际;2011年10期
10 康建胜;;传统儒法之争与合——以电影《武侠》中的情、法冲突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伟斯;;浅论儒法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补充[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凡明;;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王离湘;“儒法并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陈军;历史上儒法治国思想的相同点[N];江苏经济报;2010年
3 张琪;浅谈古代儒法道哲学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一点有益启示[N];莱芜日报;2007年
4 汪洋;历史上儒法治国思想的差异[N];江苏经济报;2010年
5 徐鹤喃;儒法传统与执法理念[N];检察日报;2002年
6 郭吉军;先秦时期儒法经济伦理观略论[N];光明日报;2004年
7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 郭吉军;略论先秦儒法思想中的交往伦理观[N];甘肃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卜涛;从人性论看先秦儒法两家的法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寇纪元;从儒法论争到儒法融合:我国儒家法传统的形成及现代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范明芳;先秦儒法公私观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4 李冰逆;从汉、唐审判实践看儒法之争[D];复旦大学;2008年
5 史春燕;荀子对儒法合流的开启及其意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87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87808.html